母爱无过

这是我第五篇写有关“母亲”的文章。前四篇分别是《最后的码头——追忆我的母亲》、《母亲的目送》、《母亲和她的家禽们》、《布鞋行远》。

以“母亲”作为主题永远是文人文章的源泉,而且永不过时。郭沫若说女性是文化的源泉,那么,母亲便是源泉中的源泉,我们必须钦佩和赞美为母亲写出高昂乐章的人。儿不赚母丑,母爱是无私而伟大的。我写母亲,心生暖意,灵魂安妥。

——题记

母爱比父爱要伟大、温厚、妩媚。一代伟人毛泽东、蒋介石一生孝敬深爱自己的母亲,但对自己的父亲就不那么关心,甚至有些许怨气。我也与两位伟人有同感。

审视世人与母亲的关系,我总觉得:对母亲敬慕、孝顺、包容者多;挟恨厌弃者很少。许多人对母亲抱以真实的理解、包容。而理解和包容能产生一种最美好的东西,那便是自觉的尊重。


生活在逼仄的空间和物质与精神都严重缺失的儿童少年时代,我母亲始终是我心里的图腾。每当在阅读有关“母亲”主题的文章时,在自己的内心深处,总会升起一股崇高、伟大和不朽的感觉,因为她是我圣洁的伊甸园,是温暖、善良的代名词,是我情感的轨迹。


小时候,父亲对我们(包括母亲)总是严厉的,有一种专制式的家庭环境。而母亲总是包容我们子女。一次,父亲因为我没有去山上砍柴(他规定天不下雨时我必须去山上砍一捆柴作燃料)而大发脾气。母亲护着我,父亲就同母亲吵架,他把一只茶杯恨恨地摔在地上吓得11岁的我心惊肉跳。母亲最后说:“有什么了不起!?明天我与儿子一起上山去砍两梱柴不就完了”。第二天傍晚,收工回来的母亲果真与我一起上山砍柴。那时到我们田多山少的山下湖丘陵上去砍两梱柴是件不容易之事,因为山全是光秃秃的,早被乡民砍光。我与母亲只能去悬崖岩石隙中去割一些毛草。回来后,母亲还要忙着给全家烧饭。

如果要说母亲有什么缺点,我觉得她最大的“缺点”就是不够精明,太大方,有些地方让人觉得作为一个女人不太会“持家”。但正是从这些“缺点”中我看到了一个善良有爱心的母亲。


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中国农村很穷,老百姓有时还要断粮。我们家境因为父母亲的勤劳日子还好过些。左邻右舍有时断粮断油了,母亲常常瞒着父亲偷偷接挤他们(父亲有些抠门,里水不出外水不进)。我的记忆中,台门同年佬骆平的小奶奶常常在家里没猪油烧菜时,怀里揣着一只调羹来我家“揩油”。此时,母亲往往拿着她的调羹用力在结实的猪油甏中翘起满满的一调羹让她拿走,并嘱咐别让我父亲看见。她俩的配合颇有些小品“超生游击队”的味道。隔壁的“五保户”赵松奶奶年龄大,无儿无女。与我们一墙之隔,但这堵“火弄墙”有几块砖已脱落丢失,形成一个二十几公分的洞。母亲往往偷偷地从洞中塞一些番薯、土豆、南瓜、罗汉豆等东西给她。

1995年开始,母亲来到城里与我们生活在一起。那时,生活条件好多了。母亲还是那个性格:乐于善“施”。她内心中总有一种情怀,这就是:施比受更让她有快乐、幸福感。那时我家里亲戚朋友送来的东西较多,我们夫妻俩也从来不去顾问,任由母亲去打理安排。母亲就常常把家里的那些吃的穿的用的东西以串门聊天的方式送给她在城里新结识的一些老年朋友。

母亲就是这样一个“大方”的人。她的这种善良这种爱,从小就嵌入我的人性的深处,让我从小看见人性的大爱,这种美感从小撼动着我,影响着我。使我成为我们三个兄弟姐妹中性格脾气最像我母亲的一个。


如果说父亲对我们兄弟姐妹三个是严厉和苛刻的话,母亲给予我们的爱就显得更温柔,更融合,只有一次,我真的让母亲伤到心里去了。

高一年级第二学期,我不想继续读高中了。文盲的父亲表示认同,但只读了二年私塾的母亲却坚决反对。僵持到开学那天,我还是无动于衷。“恨铁不成钢”的母亲一时来气,用一块大石头硬把自己的食指砸得鲜血直淋,血很快把她那只左手掌淹没了。她站在大门口,兀自流血。愕然的我,挑起母亲为我准备好的装有米菜衣服棉被的担子,落荒逃向五公里外的学校。我想,此时此刻,对母亲最好的安慰就是继续去上学。

天底下的母亲对儿女的情感,乃至生命的状态,是有很大的濡染力的。母亲对儿女不仅有很大的遗传基因,还有一种潜在的、强劲的同化欲望。这种欲望,从小就通过爱的形式浸淋到儿女的身上的。我感谢母亲传染给我这种健康、热爱生活的因子。让我变成现在的我:正直、大方、做人有原则、朋友遍天下。


有母亲在的地方,就是家之所在,即使这个母亲再丑陋,这个家再残破,也是温厚的。


2020年11月9日晚写于书房。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