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迎接优等的自己》有感

毕淑敏一直是我喜欢的女作家,记得没有步入社会前,在家乡的图书馆无意中翻阅到她的一本书《破解幸福密码》,当即决定买下,回家慢慢看。

在看完汪曾祺先生《生活,是第一位的》时,寻找新书便看到了这本《迎接优等的自己》,当时迫不及待就想翻看,奈何自己看过的几本书都还没有写过读后感,便暂时放下。

看完一本书,不写篇读后感,总觉得心里空落落的,看过的文字就如烟雾,转眼飘散。而写读后感就不一样了,至少记下了读书时的感受,再回忆起来,也会有所记忆。

前几天带孩子去图书馆时,趁他坐着看书没有乱跑的功夫,我赶紧到书架上拿起曾阅读过的一本书《愿你一生清澈 明朗》,花了半个小时写完一篇读后感。

看了眼孩子,发现他正意犹未尽。我虽有点心累,但休息片刻,又觉精力回归。随即又返回书架,拿起不久前阅读过的两本书《活着本来单纯》、《生活,是第一位的》接连写下两篇读后感。

写第一篇时是轻松的,第二篇稍微吃力,第三篇,已不知该如何表达。滥竽充数,勉强了事。

写自己的感想对我来说手到擒来;描述书中内容,需要思维集中;讲述心中思想,却乏乏可陈,寥寥无几。不论如何,能动笔,总比一言不发要好。

写完后,感觉颇为神清气爽,至少又读完了几本书,接触了几位名人,倾听了片刻他们的言谈,心灵又增加了几分充实。

不读书的人生,无所事事。读书的人生,便有所期待。渴望在书中又发现点什么新知识、新思想、新趣味,而感受不一样的喜悦。

《迎接优等的自己》我几乎从头翻到尾,是迄今为止看得最为仔细的书,摘抄的内容也是最多的。在摘抄的过程中,无意中发现搜狗输入法还有一个特别的功能——文字扫描,这一发现让我得意很久。这意味着我终于不用逐一输入了。

每每摘抄,可能需要花半小时去输入文字。文字扫描这一功能,大大的为我节省了看书的时间,可以更多的去理解书中的文字。

消化一本书是需要时间的,读懂一本书更需要内心的沉淀。《迎接优等的自己》我看得吃力,对书中内容也相对模糊,无法渗透。

全书从十方面入手,分别为人生.命运——身体.生命——青春.理想——亲情.友情.爱情——婚姻.家庭——男人.女人——情绪.心理——自然.社会——读书.写作——随思.杂想,涵盖内容之广令人咋舌。更令人诧异的是作者文字间传递的思想,让人感慨如此理性,睿智,令人应接不暇。

书中最令我感兴趣的是情绪.心理、读书.写作这两部分内容,最打动我的是以下几段话:

魔由心生。时时检点自己的心灵宝库,可以储藏勇气,可以储藏智慧,可以储藏经验和教训,可以储藏期望和安慰,只是不要储藏“应该”。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心可以流血,自己就能撕下衣襟止血。心可以撕裂,自己能够飞针走线地缝合。
给自己写信,和自己说话,关注自己的内心,这是一个良好的习惯,它不断地提醒你在飞速旋转的生活涡流中,找到圆点和中心。这个中心不是别人,就是你的思想和感受。如果脱离了自我,一切美好的想法都成了泡沫。
读书的过程实际上是“想”书,是思索和记忆的体操。重在领略自己所未知的东西,把自己的知识之网修补得更加缜密,使它能够覆盖更辽阔的水面,捕获更多的鱼。
写文章也像做菜一样,火候很重要,盐很重要。当然菜叶子的新鲜、调料的正宗也很重要,但最要紧的是生熟和咸淡这两件事。
心之澄明,笔则清爽。心之温润,笔则淳美。心之刚正,笔有风骨。心之睿智,笔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心胸包罗乾坤万象,笔下流淌天地风云。
写作的人,把皮肤的面积扩展了,在承接着大自然的寒热和世态炎凉的同时,感知着更辽阔更恒远的历史气候和更深邃空前内在的人性温差。

曾几何时,我被自我束缚,揹负沉重的心灵枷锁,而觉透不过气。开始写作后,我意识到这是一个可供喘气的窗口,我在文字中肆意表达,毫不在乎他人眼光。虽然我明知自己写下的某些文字是不适宜公开的,但我却依然固执地将它们发表出来,见阳光,经风雨,锤炼成型。

一个人的文字需要经过锤炼,一个人的心更需要经受历练。或许是我经历得太少,一些简单的事物在我眼里看来如此复杂,以至久久难以放下。

在文字中,我独自游弋一年,当我意识到人的痛苦即使深挖也依然没有尽头时,我果断地掉转了自己的写作方向——读书、写读后感。只有放下对痛苦的执念,才能对痛苦释怀,不被痛苦所折磨。

读书、写作是一条相对光明的路,至少在这条路里,你不会遭遇人生的沟沟壑壑,却有可能在书里发现人生中沟沟壑壑的真相。任何事物都有起因,找到万物的根源,方能成就自我,历练人生。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