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風聊一下“內卷”

最開始知道“內卷”這個詞,還是在上一週的新生辯論賽上。

兩個舍友都是帶新生辯論隊的學姐,前幾次她倆找我去看辯論,我一直不怎麼想去。那天辯論隊決賽,剛好教學樓停水,我就跟另一個小姐姐去了。

當然其中有很多細節不重要。

辯題是“內卷對年輕人來說,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

快速掏出手機搜了一下“內卷”這個詞,看了它的標準釋義,真的是很感同身受。

“內卷”之前在國內頂尖高校裏已經引發了廣泛的討論。

而作爲一名大學生,尤其是在一所985高校,“內卷”現象真的是無處不在。

就舉最簡單的例子,之前老師要求寫2000—3000字的論文,我寫到了2300,就覺得差不多該說的都說完了,再寫就是湊字數了。但是當我聽到同學寫了2800字的時候,我又重新翻出了自己寫的論文,加到了2700字。

是的確完善了不少,但是按照之前2300字的話,我也能把我想寫的寫出來,並且我認爲2300字,我花的時間精力和這篇論文能帶給我的收益是對等的。

但是我改到2700字之後,又多花了一個半小時,這時候我的所得跟付出就不對等了。但是沒辦法,可能我所接觸到的周圍的大多數人,大家的共同思想是,我不想落後,我不想是差的那一個,不管在什麼方面。

再有就是沒有規定字數的論文,這種論文所體現的“內卷”更爲明顯。只要求1000字以上,所以大家會不約而同的寫到1500字以上,然後就有人寫到了2000字以上,再然後就有人給論文配了數據表以及餅狀統計圖。以此類推,一直到交論文的DDL,大家才“相繼停手”,說一句“算了算了,就這樣吧。”

可能“內卷”現象會讓我們做的事情更好更完美,但事實上,在我個人看來,有些是根本沒必要的“付出”。

因爲至少很多情況下,我不是爲了我想讓自己做得更好而去完善,是因爲我不想比別人差而去完善,是我看見別人纔去完善自己。

這其實就是外力推動下的自我發展,不是不好,只是有一種“被迫”意味。

其實我也因爲“內卷”這個詞,自己有思考過。

因爲前段時間就是沒有任何理由的心情不好。

其中一個原因,可能就是因爲,我覺得自己每天待在教學樓自習或者在圖書館,爲什麼就是沒有任何提升,爲什麼還是跟每天有很多時間逛街睡覺的同學一樣有很多事沒做,有很多事我也不比他們做得好。甚至更多時候我發現自己又累又沒做好事,反而其他同學輕鬆的做好了很多事,而且還有時間休息。

因爲我可能沒那麼多的講效率,我會不自覺的有一種想法就是,反正我今天在圖書館待一整天,先玩幾個小時也行,然後就導致自己再想學習的時候,精力其實是跟不上的。

更多時候,我不注重提高自己的效率,反而爲了顯示自己學習時間長,而故意降低自己的效率,營造出一種“我每天都在學習,並且學到很晚”的假象。

這也是“內卷”的一種,因爲有時候,就算沒那麼多事,就算事情提前做完,我也不會回去休息或者是做別的什麼事,而是一直很晚回宿舍,就是覺得“自己學習時間足夠長”。

但其實是根本沒有任何必要。

搭上的時間多,沒有效率,還擠佔了自己的休息時間,讓自己一直處於過度疲憊煩躁的狀態裏,沒有任何意義。

我記得辯論賽裏有位學弟最後的陳述是“聞聞花香,看看星辰,這樣的浪漫不好嗎?”

我不喜歡“內卷”,也不是因爲嚮往有時間散步逛街談戀愛的生活。

而是因爲我覺得,如果我在被“內卷”,一定是我過多的被別人影響,這種影響已經干擾到我自己的判斷,干擾到我個人的規劃,我不能很好的把握住自己,不能很好地自己進行獨立思考。

我認爲大學給以學生足夠的自由去自我安排自我規劃自我發展,一個真正的成年人,一個真正優秀的人,一直都知道自己應該做什麼,而不是因爲“內卷”被迫地去爭績點,被迫地去讓自己得不償失。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