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爸媽“立規矩”

打小兒,我就被爸媽立規矩!

雖稱不上真正意義上的書香門第,但祖父從醫,父親承訓,那從嚴之家風自然是童年一道躲不過的“饕餮大餐”,每每讓我刻骨銘心。

記憶尤爲深刻的一次,大概是我小學二三年級時,一次鄉里四外婆搬家,爸媽帶着我去“喫酒”,來來往往賓客如雲。

鄉村的陽光格外的燦爛,透過門簾不請自來,射在熱氣騰騰的菜餚裏,猶如一層天熱的濾鏡,頓時讓人食慾大開。

那時候的酒席都是一個大圓桌子,坐十幾號人,二十幾個盆兒啊碗兒啊,琳琅滿目。看着這些誘人的美食,加上陽光的“挑逗”,童稚的心竟一時之間有些放肆起來……

由於那個時候的大圓桌沒有“轉盤”,自己的小手也夠不着想夾的菜。這個世界總有人懂你的心思,於是身邊的一位長者竟站起身來,一隻手朝着一碟子菜襲去,企圖將它端在我的眼面前兒。

我暗自欣喜,滿面春風的準備接受這一番好意,一筷子伸出去。就在這“皆大歡喜”的一瞬間,只聽“啪”的一聲響亮,一雙筷子重重地擊打在我的筷子上,那脆響的音色迴盪在整個院落,虎口被震開的剎那間感覺到疼痛之餘,更多的是一種對於力量的恐懼……

擡起頭,來自父親極具威嚴的眼神,一種百口莫辯的威懾力,果不其然,一記清脆的耳光迴旋在一個小男孩兒白白嫩嫩的臉上……

在眼淚簌簌滾落的前一秒,爲了維護已經初具雛形的“自尊”,我迅疾地低下頭,淚汪汪的雙眼壓在平平整整的兩條手臂上,耳邊傳來一陣陣刺耳的鬨笑聲,父親義正言辭的呵斥聲——沒規矩!一種幾乎所有兒童都幼年時都曾感受過的孤獨、無奈陡起波瀾!

多年後,我才明白,許多時候大人嘴裏的規矩,其實只是宣泄自己心中的某種主觀不滿。針對現實世界裏自己難以撼動卻又恨得牙癢癢的某種現象,打着“規矩”的幌子去對比自己絕對弱的靈魂下手,吞噬天性與平等。

父母的規矩裏,小孩兒不能撒謊,大人則可事出有因;

父母的規矩裏,小孩兒不能打爛碗碟,大人則可輕描淡寫;

父母的規矩裏,小孩兒不能把自己喜歡喫的飯菜端在自己的身邊,甚至接受這樣的美意也不可以。大人們討好自己的上司、領導、長輩時,頻頻添酒加菜,“斗轉星移”,這就是中國人的“規矩”。

但辯證的看待這些問題,不得不承認,這些“規矩”深深影響了我,影響了我的人格和性情。

那種剛直和好惡之心,潛移默化有一種“規矩”的方圓在裏頭。但我深知,如果在這“規矩”裏頭只有“方”而沒有“圓”,那就是一種偏執的畸形道德,是一種只會“約束”不會“教育”的失敗品。

長大後,如今的我,百鍊成鋼,見到的聽到的看到的,遠遠超過了我的爸媽。我一直也在摸索着如何真正意義上和他們相處得更好,這似乎是一個社會難題。

可我那麼多年的經驗裏,我覺得這個問題有“解”了!

那就是給爸媽“立規矩”!

什麼叫“給爸媽‘立規矩’”?

並不是一種來自童年意未平的宣泄,而是一直真真正正表達長遠愛的方式。

很多二十幾歲的青年人,和父母的關係其實就是一團糟。要麼完全聽從指揮,要麼完全反叛。實則都是弱的代表。

和父母保持適當的距離,全世界任何人相處都要有這樣一個距離,那就是要讓爸媽明白,哪些事情他是永遠做不了你的主,哪些事情他們不具備發言權,譬如幸福,譬如未來,譬如永遠……

真正的愛,是不帶多的雜質,濃而不粘。有了這個“尺度”,纔會讓父母覺得你足夠強大,迴歸自己的主體生活,人人都有自己的活法,不必操心太多,活透的人方纔明白,這纔是人生真正的“規矩”!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