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写作让人生更精彩

我非常自豪的是古都长安是我的第二故乡。

每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时候,无时不想起离开家乡时的情景。

我的家乡在鱼米之乡温州龙湾。那里有我的老宅,有我的母校,有我儿时的玩伴。家乡的景与物、人与事至今历历在目,家乡的一江一海、一朝一暮、一草一木至今难忘。

这本书集记录下我从温州出发到长安的点点滴滴,学习、创业、生活的跌跌撞撞,也是近五年来发表过的随笔。

30年弹指一挥间,从永强中学到西北纺院,再到西北大学经管院,无不留下我上下求索的足迹。曾经懵懵懂懂的少年而今已是知天命,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一路走来,不小心也成了一位半商半文的生意人。经商的路崎岖而坎坷,但那也许是人生的必经之路。

我想说的是,我肯定不是作家,只是文学爱好者,只能用简单的文字述说一些感想与感慨。也许笔法有些稚嫩,语音也不流畅、优美,但对文字的喜爱是与生俱来的感情。

记得10年前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去台湾寻亲访友,从台北到台南7天写了一些感想,回来后整理成一篇文章。后被一领导发现,刊登在省内一权威刊物,不想引起各界共鸣,由此一发而不可收。

老宅是少年的记忆和现在的怅惘,五年前忽有同学来电,说我家120多年的房子可能要拆,感慨万千之下写了一篇老宅的记忆。从而引发家乡亲友的热议,引起家乡父母官的关注,并全篇整版刊登在龙湾日报上。后经政府再三调研,老宅可能会被列为温州市重点保护文物,也是龙湾博物馆的会址。这就是我为什么要码字并发表文章的初衷。

自庚子年春节疫情以来,我真正成了一位宅男,读书、写字、跑步、喝茶成了我几个月里的全部生活。平时疲于奔命的我因此有大量的时间去冥想与思考,期间大约写了五、六万字十几篇文章。

在此我也要感谢原温州市政府副秘书长、全国温州总商会秘书长郑邦良先生。这期间我发表的一些文章,他不但转发还经常微信指正,并积极鼓励一定要出一本集子。

我也尝试去写作风格浪漫、节奏偏缓的游记散文,在创作过程中,我对于生命、生活的体验感也从此加深了。所有的思考最终都是为了改善现实世界,写作也是一样,它能让我平静的观察这个世界,从而让我爱上了文学。

托尼·斯塔克曾经对彼得·帕克说:“如果你离开了战衣就什么也不是,那你就不配穿上它。”同样地,写作终究只是记录下我在西安闯荡江湖的时间与空间,它本身并不枯燥,反而让我心情愉悦,因为毕竟我为之奋斗过。

著名温州乡贤、文化学者章学锋先生每次见我,多勉励只要多读书,思想便会丰盈;只要多笔耕,笔端便会如泉涌,建议我尽快出散文集,取书名为《从温州出发》,并亲自编辑成册。

写作更多的是一种感受,当你学会大大方方的投入大千世界的怀抱,世界必将回馈给你更灵动的文字。在此我也由衷的感谢他,感谢他对这本书的总策划,感谢他一次一次的加油,一次一次的鞭策。

林则徐曾说过:“子孙若如我,,留财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毁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  近20年来,我曾经连续每年做过很多慈善,受到国家领导人彭佩云的接见。此书的出版,我也会有个一个小小的承诺,所有的收入全部捐给贫困学校。

其实温州不缺商人,缺的是文化人。曾经有一段时间瓯越大地文化鼎盛,尤其是南宋,温州的进士数量从北宋的几十名增加到南宋的一千多名,是中国进士最多的地方,遥遥领先于其他地区,从文化传承上讲,温州更应该是一个以文化发达而闻名的地区,故我喜爰文学就不奇怪了。

我相信我是幸运的,一路上走来千辛万苦、千山万水,有多少贵人千言万语、千方百计的帮助我。

在此我要感谢民革的领导李晓东主席、韩宝生主任、王选主委,感谢永秀智库白永秀院长,感谢陕西省温州商会、西安温州商会吴联配会长,感谢原陕西省服装协会会长陈会安先生。

我要感谢的人还很多,行文至此,由于笔太轻,已写不动这么沉重的感谢名单。

重声明:本文为原创,转载请说明出处

                  何崇秋 2020,11,18于古长安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