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困境與“大悔大悟”

今天繼續共讀《曾國藩》第八章。

1、九江大敗後差點自殺。

應該說,在兩湖的一系列輝煌勝利,也讓曾國藩有些過於自信被太平軍取得湖口之戰的勝利後,打破了曾國藩奪取九江、“克服安慶、直搗金陵”的夢想,更讓曾國藩陷入了漫長的困境。

2、曾國藩與胡林翼。

兩人在京城一別,再見面已經是十三年後的咸豐四年四月的妙高峯下,曾國藩與胡林翼至此一拍即合。天下滔滔之際,兩個人更明確得意識到,只有他們這樣的人攜手並肩,齊心合力,才能挽回天命之心。

3、被皇帝拿掉兵權。

這一時期,曾國藩不僅陷入軍事上的危局,政治上也陷入重重泥潭之中。問題在於曾國藩沒有實權,雖然屢獲大勝,湘軍與清王朝體制上的矛盾仍然沒有理順,曾國藩的處境仍然十分艱難,這種艱難在江西表現得最爲充分。咸豐皇帝對曾國藩不信任,在曾國藩父親病逝後下旨讓他在家守孝三年,實際上解除了他的兵權。

4、蟄伏兩年,完成“脫胎換骨”。

曾國藩被解除兵權在極端痛苦中,他拿起了朋友向他推薦的老莊著作。幾千年前的聖人之言給他意想不到的啓示,讓他恍然到了另一片天地。曾國藩反思到,自己在官場上一再碰壁,不光是皇帝小心眼,大臣多私心,自己的個性、脾氣、氣質、風格上諸多缺陷,也是重要原因。

“行有不得,反求諸己”這句聖人之言,他雖然耳熟能詳,實際上沒有真正做到過。曾國藩在家中致信各位好友,請大家給他多提意見,幫自己總結經驗教訓。曾國藩閱讀好友來信,反覆回憶既往,越來越清楚地看到了自身的致命弱點:太自傲、太急切、一味蠻幹、一味剛強。曾國藩終於認識到,行事過於方剛者,表面上似乎是強者,實際上卻是弱者。這片土地上真正的強者,是表面上看起來柔弱退讓之人。只有必要時和光同塵,圓滑柔軟,才能順利通過一個個困難的隘口。只有海納百川,兼收幷蓄,才能調動各方面的力量,達到勝利的彼岸。

被解除兵權,當然是人生大禍。然而禍是福之基,在災禍中不能自暴自棄,應該置之死地而後生。曾國藩指出自己爲人處世的四大缺點:偏激、好名,也就是過於重視獲得好名聲;喜歡公開批評談論別人的過惡;做事有始無終;待人接物過於怠慢。那麼怎麼做呢?也是四條:做事平心靜氣,更多考慮他人的心理,站在他人角度想問題;更多地揄揚別人,表揚他人的長處;做事有始有終,越到後來越慎重;接人待物要更誠更敬。

曾國藩在這裏把家居的兩年稱爲“大悔大悟”之年,經過一年多的鄉居,曾國藩的思維方式發生了重大轉變。再次出山,曾國藩的朋友發們驚訝地發現,曾國藩變了。

第一,他變得和氣、謙遜、周到了。

第二,他對皇帝,不再那麼直言不諱,而是學會了打太極拳。

第三,他不再慎於保舉,而是“同流合污”了。他認識到只有誘之以“名”,籠之以“利”,才能網羅天下英才。因此復出之後,曾國藩“揣摩風會,一變前志”,大力保舉,將朝廷名器當作自己的私恩。這也表明,在官場混跡多年的曾國藩不再是憤世嫉俗的憤怒青年,而已成爲善於“揣摩風雲”油滑官僚。他已把當年痛斥的“是非不明,黑白不分”看作正常現象,並身體力行了。到後來,他不但自己勇於保舉,甚至鼓勵部下不要有太多顧慮而放手保舉:“鄙人前銜補實缺,最足新耳目而鼓士氣,不可畏幹部詰而預自縮手也。”就這樣,曾國藩完成了自己的“中年變法”。

一個人思維方式改變了,他的行爲就會改變,爲什麼不論在哪個時代都要多讀書,就是從書裏能讀到別人的故事,從而影響自己,不至於犯別人犯過的錯誤。前兩天看一個視頻,郭德綱現在相聲越說越好了,就是因爲他愛看書,他自己是這麼重的,也是這麼教徒弟的。

很慶幸自己一直跟者大部隊在讀書。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