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微鏡下的大明》經典語句摘錄

1. 長久以來,歷史在我們腦海中的印象,是燭照萬里的規律總結,是高屋建瓴的宏大敘事。這雖然是正確的,但視角實在太高了,高到沒什麼人情味。

2. 這些都是具體而微的細節,但恰恰從這些“小”中,我們才能真切地見到“大”的意義。它就像是一臺顯微鏡,通過檢驗一滴血、一個細胞的變化,來判斷整個人體的健康程度。 這就是爲什麼我給這本書起名叫《顯微鏡下的大明》。

3. 大明地方官員一向的治政思路是以穩定爲主,不出事什麼都好說,至於講不講道理還在其次。下頭老百姓們也明白這個邏輯,所以碰到什麼糾紛,甭管有理沒理,先鬧一陣。鬧成了,官府往往就會按鬧分配;鬧不成,也是法不責衆嘛。

4. 人,可以不追究,畢竟過去快兩百年了;事,做錯了,就得撥亂反正。

5. 感謝程任卿,能保留下這麼多材料,我們才得以窺到當年那一場大辯論的真實風貌,從起因到結果,從官府態度到民衆反映,無不歷歷在目,生動無比。

6. 人的智慧總比規則要高明一些。

7. 科舉是進入大明官場的唯一正途。入朝則爲高官,致仕則稱鄉宦,當地的政治實力和話語權,取決於本籍士子們的仕途之路,一損俱損,一榮俱榮。

8. 明代知縣的地位很微妙。他在一縣之內並非乾綱獨斷的土皇帝,更像是一個“各宜體諒”的協調角色。朝廷下發的訓諭政令要落實,鄉宦豪強的需求要安撫,貧民寒戶的生計要照顧,軍隊與地方的關係要斡旋,甚至連衙門裏的胥吏都不得不有所顧慮——諸房小吏都是世襲職位,熟知當地情形和文牘技術,真想搞出什麼貓膩,一個外來的流官很難查知。

9. 文人的筆法,比冷冰冰的公文更加鮮活。

10. 人性本貪,就算已得到了利益,只要有機會攫取更多的利益,一樣會鋌而走險。

11. 官府講空話的調門越高,越說明他們不打算幹實事。

12. 一個體系的運轉,需要各個零件緊密咬合,方能運轉無礙。

13. 中華大地之上湖泊衆多,風光各有不同。假若把它們比擬成人類的形象,鄱陽湖端方溫潤,像一位器宇軒昂的名士;洞庭湖氣象萬千,如同一名才華橫溢的詩人;太湖恢宏大氣,儼然是一位叱吒風雲的大俠;西湖精緻俊秀,必然是一個清純少女…… 在這一羣“俊男美女”之間,恐怕只有位於南京城外的玄武湖是個例外。若將它比作人類,出現在我們眼前的,應該是一個滿臉悲苦的滄桑大叔。

14. 一個政權掌握的戶籍數據越詳細,天下就越透明,統治也越穩定。

15. 千萬不要低估人類逃避勞動的主觀能動性。

16. 讀史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則,就是不要輕易把古人當白癡。我們今天可以看到的歷史,和當時人的視角不同,獲得的信息亦不同。如果設身處地去想,就能明白,很多看似愚蠢的舉動,自有其邏輯和動機。

17. 作爲一個利益集團或階層,大多數成員都會下意識地在方方面面做有利於自身利益的舉動。這些力量匯聚到一起,形成所謂的“潮流”或“時勢”,誰逆了潮流,誰阻礙了時勢,就會遭到反噬。

18. 中國自古有兩股力量始終在糾纏對抗。一股力量來自中央,千方百計想要搞清楚基層情況;另外一股力量則來自基層,千方百計不讓中央知道實際情況。

19. 這就是所謂的“繁榮性坍塌”。表面看欣欣向榮,大家都有好處拿,一派繁榮景象,實際上這正是整個體系開始坍塌的表徵之一。

20. 大明就好像是一個動脈硬化的病人,因爲長期貪婪地喫油膩食物加酗酒,身體各處血管已變得狹窄無比。血液壅積於中途,無法送至中樞。張居正的改革,是在血管裏做了一連串支架,暫時保證心臟獲得足夠供血。可是他沒辦法改變大明暴飲暴食的習慣,也無法逆轉血管劣化的趨勢。

21. 在這座黃冊庫裏,記錄着整整一個王朝的田土盈縮、民生消長。你可以拉遠視角,注視大明王朝跌宕起伏的一生;你也可以拉近視角,看到任何一個地區任何一個家庭的生老病死。其存儲之巨、信息之豐、分列之細,是全世界檔案史上從未有過的一個奇蹟。

22. 在一個衙門裏,幾個“官”在金字塔尖負責決策,幾十個“吏”在金字塔中間負責調度規劃,幾百個甚至上千個“役”在金字塔底吭哧吭哧幹活。

23. 不記得19世紀哪位法國小說家說過,想要了解一個社會的形態,去法院裏坐幾天就夠了,那裏是最容易看到人生百態的地方。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