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二胎“隐形爸爸”的自我救赎之路……

昨天参加一个大型企业的年度会议。快结束的时候,一位女领导说了一句很经典的话:

现在这个时代是家庭教育消费的井喷期, 涌现出很多家庭教育的产品。可有意思的是,这个社会都在教妈妈怎么教育孩子。 请问:爸爸都去哪儿了?

话音刚落,那么严肃的一个场合,很多人忍不住大笑起来。 我扫视了一下,现场男同志其实不少,差不多占了一半。 笑出声的多半是女同志。 男同志的面部表情大多僵硬,说不清是无辜还是尴尬。

“隐形爸爸”是近几年很火的一个词。根据字面意思不难理解。指的是一个家庭里,爸爸几乎是缺席的。


前不久,在一个育儿训练营里,有一位妈妈说: 我的孩子只有一个时间会找爸爸,那就是问爸爸“妈妈去哪里了。” (不要笑)。

教育孩子,真的只是妈妈一个人的事吗?

看到这篇文章,估计有爸爸会马上跳起来: 我不站队!

是的!我身边就有很多优秀的爸爸们。他们不仅仅只是赚钱养家,而且日常陪孩子,参与学校重要活动,写作业,户外锻炼。 爸爸带起娃来,其实都挺狠的,那个力度一点都不输给妈妈。

你可能会很羡慕,那是别人家的爸爸~

诚然, 中国的大环境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的家庭结构,绝大多数还是“男主外,女主内”。 爸爸负责赚钱养家, 妈妈负责带娃成了很多家庭心照不宣的约定。还有些家庭,爸爸为了养家糊口,常年在外,算是不得已而为之。也有一些家庭,老人保姆围着孩子转,爸爸身在其中似乎毫无存在感。

于是,这些情况下,我们会看到:

一个缺席的爸爸  + 一个焦虑的妈妈 +一个叛逆的孩子=一个失衡的家庭。

今天这篇文章,我想写一写发生在我自己身上的故事。这个故事里有阵痛,有教训,也有觉醒。

 

              1.  9个月大的留守儿童

生下大宝是在2012年。那时候各方面条件不成熟,第一次当妈妈也没经验(其实是为我自己找借口了),实际上是自己不够成熟。我在大宝9个月大的时候,狠心断奶,离家开始了工作。

那时候,老公在广州,我在长沙,孩子就留在老家,我每个周末回去一次。现在想来,我真是太自私和愚蠢,居然为了自己所谓的前途,让孩子才9个月大就成了“留守儿童”。 即便有来自我妈一大家子人的呵护,但因为长时间见不到爸爸和妈妈,老大极度缺乏安全感,常常晚上噩梦中惊醒大哭。

我永远记得那个场面: 离家后第一个周末,我满心欢喜赶回家只想快点见到宝贝。本来一脸欢笑的他在听到我的声音那一刻,迅速回头看着我,准备着往我怀里扑过来的瞬间突然伤心大哭起来,一把将我推开,而后吃下去的东西全都吐了出来。我是真的被那一幕深深刺痛了,也震撼了……

一个九个月大的婴儿,他哪里来的那么多能量?

我居然忘了,生命形成之初,婴儿就有了自己的精神胚胎。有了自己完整的情绪,情感和思想,会利用周围环境的一切来塑造自己,会吸收环境中发现的一切,从而形成自己的个性。

这样三地分居的日子持续了一年。痛定思痛之后,等到孩子2岁,老公从广州回来。我们将孩子从老家接到长沙,一家团聚。

              2.    苦大仇深的父子关系

没想到更糟糕的事情还在后头。那时候,他只要见到生人就往我身后躲。 两岁多的孩子,整天用一种恶狠狠的语气对爸爸大喊大叫: 我讨厌你!你别抱我!我要妈妈!

爸爸越亲近,他越抗拒。父子间苦大仇深,不知道上辈子造了什么孽。

这一切让爸爸生畏又不知所措。他毕竟也是第一次当人父,自己也还年轻,面对这样的情况常常一脸懵逼。

父子俩对抗最严重的一段时间,孩子一见到爸爸就打,爸爸生气得吼叫:你再不听话我给你两巴掌。然后,朝他屁股就是两下。打得孩子哇哇大哭。整个家庭就如同热锅上的蚂蚁。

王小波说: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 。我理解老公的处境: 一个从小就没有被爸妈真正看见和滋养过的,没有学习过如何表达情感,不知道融洽的亲子关系为何物的男人,长大后,他可能会刻意掩饰或忽视对他人的关心来回避自己童年被忽视的痛苦。说真的,他其实也不知道如何去处理自己与孩子的关系。

幸福的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童年需要一生来治愈。

我隐约感觉到爸爸在与孩子日复一日的较量中,渐渐疲了,累了,有了“逃”的想法。说到底,人都是脆弱的,我们都没有勇气去直面自己内心的软弱、无力和千疮百孔。

是啊, 一个男人,从未像女人一样感受过怀胎十月——生命的形成、胎动与诞生。他不过就是轻松贡献了一颗精子而已,倘若他都没有在孩子生命之初就陪在身边,亲眼见证和参与一个生命的成长,蜕变,呀呀学语,到终于开口叫出第一声“爸爸”。你就不要指望他对于“父亲”这两个字有多少感觉,更谈不上父亲的使命感了。

对“父亲”二字无感, 大概是很多男人成为“隐形爸爸”的重要原因。 一旦成为“隐形爸爸”,又加大了无感的力度,这是一个非常糟糕,生生不息的恶性循坏。

这关系的不仅仅是一个父亲的担当,一个孩子的幸福,还关系到整个家庭的和平。

             

                3. 觉醒后的自我救赎

幸好,职业的嗅觉在这个时刻拯救了我。我这个不称职的妈妈,好在因为有前面那么多年对儿童心理的探索,在这个关键时刻,那些知识和经验都化为曙光给了我力量。借着这束光,一点一滴地照亮着孩子内心无涯的黑暗,也唤醒着孩子爸爸为人父的使命和担当。我主动变成“黏合剂”,促进他与家庭,与孩子的联结。

我耐心给孩子爸爸示范如何给孩子读绘本、如何正确与孩子沟通,如何与孩子玩乐,如何倾听与接纳孩子的情绪。在每一个细微处给孩子赋能,给爸爸赋能。

足足用了大半年的时间,父子之间情感的对抗终于消失。孩子性格变得稍微开朗活泼起来,愿意和爸爸相处了。爸爸在与孩子朝夕相处的日常中,也初尝到了为人父的滋味,真是回味无穷啊!

今日你我,皆为因果!

我只感到唏嘘,所有命运给人的馈赠,不过早就在暗中标好了价!我们在孩子生命之初最需要我们的时光选择将他独自丢在老家,为此导致的亲子情感联结的裂缝与断层,意味着余生我们将要为此付出更大的代价,用更长的时间去弥补,去治愈。

这件事给到了我们一个教训:既然要生下孩子,再苦再累也要自己带大。四年后,有了老二,我们经过商量后做了一个决定: 爸爸来做带娃的主力军。从出生的第一天到孩子3岁,从日常琐碎到成长规划,基本都是爸爸在参与。 在全职带老二的过程中,即便遇到双方父母的不理解,朋友和邻居的调侃,他也内心笃定,不被他人的闲言碎语所左右。这多少,是需要一点勇气和定力的。

我想:他是真的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了。

真正尝到了自己养育孩子的甜头之后,他开始学中医,学感统,学育儿,乐在其中。如今,两个孩子跟爸爸的关系都很亲密。因为身体力行的陪伴孩子成长,他有了更多长远的思考,生命有了安住,不再如一叶浮萍随波逐流。

养育,某种程度上,是一场自我救赎,自我疗愈!

原本只是想要改善糟糕的亲子关系,却因为一段极致的付出,改善的不仅仅是亲子关系,还有婚姻的质量,实现了两个人精神上的共同成长。最后,收获的是一个平和的家庭,相亲相爱的一家人。

回首这8年,他自己说:这是我一生最大的财富!

故事说到这里,并不轻松,只有真正经历过,才能懂得其中的辛酸。

见多了在爸爸缺席下成长的孩子,也见了很多基本不参与带娃的爸爸。我切身的感受到:一个没有亲自参与和守望自己孩子成长的男人, 某种意义上来说,不能称其为一个成熟的男人。这无关年龄,哪怕他七老八十了,某些行为都有可能是幼稚的,浮躁的,肤浅的,不够厚重的,多少有点大男子主义的。

现在社会有一个很流行的概念: 巨婴。所谓巨婴,就是生理上已经发育成熟。但是心理上却还停留在婴幼儿水平。比如妈宝男,比如啃老族,这些我就不说了。

蒙台梭利用畸变来反映这一现象。指的是如果缺乏父母的关爱。或受到外界环境的过度干预。孩子的心理成长就会受到严重的影响。相反,如果父母能够创造良好的环境。让孩子的精神胚胎自由的发展,孩子就能够逐渐发育成一个人格健全的人。

很想呼吁更多的爸爸们:

你们的陪伴,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它让孩子感觉到被爱,感觉到安全,也让孩子觉得自己重要。

因为有爸爸的守护,让孩子拥有探索世界的勇气,也拥有幸福生活的底气。

无论你们多忙,请抽出时间来,陪陪孩子。

因为,一不小心,他们就大了。

写在最后,想对妈妈们说的话:

妈妈的情绪稳定是一个家庭的福气。不做孤独,焦虑的完美主义者!

永远记得,养育孩子,是两个人的事情!

学会适当放手,让爸爸直接参与到育儿过程中,给他们一个学习的机会,耐心等他们成长,积极地给予指导。让爸爸尝到育儿的甜头后,他会越来越乐于照料孩子的。

在宏观层面,大方向的把控上,多与爸爸沟通,讨论。 比如,我们希望孩子将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们最想向孩子传递的核心价值观是什么?

别以为这些问题是空洞的,无意义的。当我们不断地思考,探索这些问题的答案时,我们与另一半的教育理念也会更加一致,在教育孩子这件事上也会更同频。

爸爸越知道怎么陪孩子,就越能从中感受到乐趣。因为,参与一个生命的成长,是一件神奇的、令人惊叹的事儿。

愿真正的“父母共育”能在越来越多的家庭发生!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