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二胎“隱形爸爸”的自我救贖之路……

昨天參加一個大型企業的年度會議。快結束的時候,一位女領導說了一句很經典的話:

現在這個時代是家庭教育消費的井噴期, 湧現出很多家庭教育的產品。可有意思的是,這個社會都在教媽媽怎麼教育孩子。 請問:爸爸都去哪兒了?

話音剛落,那麼嚴肅的一個場合,很多人忍不住大笑起來。 我掃視了一下,現場男同志其實不少,差不多佔了一半。 笑出聲的多半是女同志。 男同志的面部表情大多僵硬,說不清是無辜還是尷尬。

“隱形爸爸”是近幾年很火的一個詞。根據字面意思不難理解。指的是一個家庭裏,爸爸幾乎是缺席的。


前不久,在一個育兒訓練營裏,有一位媽媽說: 我的孩子只有一個時間會找爸爸,那就是問爸爸“媽媽去哪裏了。” (不要笑)。

教育孩子,真的只是媽媽一個人的事嗎?

看到這篇文章,估計有爸爸會馬上跳起來: 我不站隊!

是的!我身邊就有很多優秀的爸爸們。他們不僅僅只是賺錢養家,而且日常陪孩子,參與學校重要活動,寫作業,戶外鍛鍊。 爸爸帶起娃來,其實都挺狠的,那個力度一點都不輸給媽媽。

你可能會很羨慕,那是別人家的爸爸~

誠然, 中國的大環境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我們的家庭結構,絕大多數還是“男主外,女主內”。 爸爸負責賺錢養家, 媽媽負責帶娃成了很多家庭心照不宣的約定。還有些家庭,爸爸爲了養家餬口,常年在外,算是不得已而爲之。也有一些家庭,老人保姆圍着孩子轉,爸爸身在其中似乎毫無存在感。

於是,這些情況下,我們會看到:

一個缺席的爸爸  + 一個焦慮的媽媽 +一個叛逆的孩子=一個失衡的家庭。

今天這篇文章,我想寫一寫發生在我自己身上的故事。這個故事裏有陣痛,有教訓,也有覺醒。

 

              1.  9個月大的留守兒童

生下大寶是在2012年。那時候各方面條件不成熟,第一次當媽媽也沒經驗(其實是爲我自己找藉口了),實際上是自己不夠成熟。我在大寶9個月大的時候,狠心斷奶,離家開始了工作。

那時候,老公在廣州,我在長沙,孩子就留在老家,我每個週末回去一次。現在想來,我真是太自私和愚蠢,居然爲了自己所謂的前途,讓孩子才9個月大就成了“留守兒童”。 即便有來自我媽一大家子人的呵護,但因爲長時間見不到爸爸和媽媽,老大極度缺乏安全感,常常晚上噩夢中驚醒大哭。

我永遠記得那個場面: 離家後第一個週末,我滿心歡喜趕回家只想快點見到寶貝。本來一臉歡笑的他在聽到我的聲音那一刻,迅速回頭看着我,準備着往我懷裏撲過來的瞬間突然傷心大哭起來,一把將我推開,而後喫下去的東西全都吐了出來。我是真的被那一幕深深刺痛了,也震撼了……

一個九個月大的嬰兒,他哪裏來的那麼多能量?

我居然忘了,生命形成之初,嬰兒就有了自己的精神胚胎。有了自己完整的情緒,情感和思想,會利用周圍環境的一切來塑造自己,會吸收環境中發現的一切,從而形成自己的個性。

這樣三地分居的日子持續了一年。痛定思痛之後,等到孩子2歲,老公從廣州回來。我們將孩子從老家接到長沙,一家團聚。

              2.    苦大仇深的父子關係

沒想到更糟糕的事情還在後頭。那時候,他只要見到生人就往我身後躲。 兩歲多的孩子,整天用一種惡狠狠的語氣對爸爸大喊大叫: 我討厭你!你別抱我!我要媽媽!

爸爸越親近,他越抗拒。父子間苦大仇深,不知道上輩子造了什麼孽。

這一切讓爸爸生畏又不知所措。他畢竟也是第一次當人父,自己也還年輕,面對這樣的情況常常一臉懵逼。

父子倆對抗最嚴重的一段時間,孩子一見到爸爸就打,爸爸生氣得吼叫:你再不聽話我給你兩巴掌。然後,朝他屁股就是兩下。打得孩子哇哇大哭。整個家庭就如同熱鍋上的螞蟻。

王小波說:人的一切痛苦,本質上都是對自己無能的憤怒 。我理解老公的處境: 一個從小就沒有被爸媽真正看見和滋養過的,沒有學習過如何表達情感,不知道融洽的親子關係爲何物的男人,長大後,他可能會刻意掩飾或忽視對他人的關心來回避自己童年被忽視的痛苦。說真的,他其實也不知道如何去處理自己與孩子的關係。

幸福的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童年需要一生來治癒。

我隱約感覺到爸爸在與孩子日復一日的較量中,漸漸疲了,累了,有了“逃”的想法。說到底,人都是脆弱的,我們都沒有勇氣去直面自己內心的軟弱、無力和千瘡百孔。

是啊, 一個男人,從未像女人一樣感受過懷胎十月——生命的形成、胎動與誕生。他不過就是輕鬆貢獻了一顆精子而已,倘若他都沒有在孩子生命之初就陪在身邊,親眼見證和參與一個生命的成長,蛻變,呀呀學語,到終於開口叫出第一聲“爸爸”。你就不要指望他對於“父親”這兩個字有多少感覺,更談不上父親的使命感了。

對“父親”二字無感, 大概是很多男人成爲“隱形爸爸”的重要原因。 一旦成爲“隱形爸爸”,又加大了無感的力度,這是一個非常糟糕,生生不息的惡性循壞。

這關係的不僅僅是一個父親的擔當,一個孩子的幸福,還關係到整個家庭的和平。

             

                3. 覺醒後的自我救贖

幸好,職業的嗅覺在這個時刻拯救了我。我這個不稱職的媽媽,好在因爲有前面那麼多年對兒童心理的探索,在這個關鍵時刻,那些知識和經驗都化爲曙光給了我力量。藉着這束光,一點一滴地照亮着孩子內心無涯的黑暗,也喚醒着孩子爸爸爲人父的使命和擔當。我主動變成“黏合劑”,促進他與家庭,與孩子的聯結。

我耐心給孩子爸爸示範如何給孩子讀繪本、如何正確與孩子溝通,如何與孩子玩樂,如何傾聽與接納孩子的情緒。在每一個細微處給孩子賦能,給爸爸賦能。

足足用了大半年的時間,父子之間情感的對抗終於消失。孩子性格變得稍微開朗活潑起來,願意和爸爸相處了。爸爸在與孩子朝夕相處的日常中,也初嚐到了爲人父的滋味,真是回味無窮啊!

今日你我,皆爲因果!

我只感到唏噓,所有命運給人的饋贈,不過早就在暗中標好了價!我們在孩子生命之初最需要我們的時光選擇將他獨自丟在老家,爲此導致的親子情感聯結的裂縫與斷層,意味着餘生我們將要爲此付出更大的代價,用更長的時間去彌補,去治癒。

這件事給到了我們一個教訓:既然要生下孩子,再苦再累也要自己帶大。四年後,有了老二,我們經過商量後做了一個決定: 爸爸來做帶娃的主力軍。從出生的第一天到孩子3歲,從日常瑣碎到成長規劃,基本都是爸爸在參與。 在全職帶老二的過程中,即便遇到雙方父母的不理解,朋友和鄰居的調侃,他也內心篤定,不被他人的閒言碎語所左右。這多少,是需要一點勇氣和定力的。

我想:他是真的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了。

真正嚐到了自己養育孩子的甜頭之後,他開始學中醫,學感統,學育兒,樂在其中。如今,兩個孩子跟爸爸的關係都很親密。因爲身體力行的陪伴孩子成長,他有了更多長遠的思考,生命有了安住,不再如一葉浮萍隨波逐流。

養育,某種程度上,是一場自我救贖,自我療愈!

原本只是想要改善糟糕的親子關係,卻因爲一段極致的付出,改善的不僅僅是親子關係,還有婚姻的質量,實現了兩個人精神上的共同成長。最後,收穫的是一個平和的家庭,相親相愛的一家人。

回首這8年,他自己說:這是我一生最大的財富!

故事說到這裏,並不輕鬆,只有真正經歷過,才能懂得其中的辛酸。

見多了在爸爸缺席下成長的孩子,也見了很多基本不參與帶娃的爸爸。我切身的感受到:一個沒有親自參與和守望自己孩子成長的男人, 某種意義上來說,不能稱其爲一個成熟的男人。這無關年齡,哪怕他七老八十了,某些行爲都有可能是幼稚的,浮躁的,膚淺的,不夠厚重的,多少有點大男子主義的。

現在社會有一個很流行的概念: 巨嬰。所謂巨嬰,就是生理上已經發育成熟。但是心理上卻還停留在嬰幼兒水平。比如媽寶男,比如啃老族,這些我就不說了。

蒙臺梭利用畸變來反映這一現象。指的是如果缺乏父母的關愛。或受到外界環境的過度干預。孩子的心理成長就會受到嚴重的影響。相反,如果父母能夠創造良好的環境。讓孩子的精神胚胎自由的發展,孩子就能夠逐漸發育成一個人格健全的人。

很想呼籲更多的爸爸們:

你們的陪伴,是孩子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它讓孩子感覺到被愛,感覺到安全,也讓孩子覺得自己重要。

因爲有爸爸的守護,讓孩子擁有探索世界的勇氣,也擁有幸福生活的底氣。

無論你們多忙,請抽出時間來,陪陪孩子。

因爲,一不小心,他們就大了。

寫在最後,想對媽媽們說的話:

媽媽的情緒穩定是一個家庭的福氣。不做孤獨,焦慮的完美主義者!

永遠記得,養育孩子,是兩個人的事情!

學會適當放手,讓爸爸直接參與到育兒過程中,給他們一個學習的機會,耐心等他們成長,積極地給予指導。讓爸爸嚐到育兒的甜頭後,他會越來越樂於照料孩子的。

在宏觀層面,大方向的把控上,多與爸爸溝通,討論。 比如,我們希望孩子將來成爲一個什麼樣的人?我們最想向孩子傳遞的核心價值觀是什麼?

別以爲這些問題是空洞的,無意義的。當我們不斷地思考,探索這些問題的答案時,我們與另一半的教育理念也會更加一致,在教育孩子這件事上也會更同頻。

爸爸越知道怎麼陪孩子,就越能從中感受到樂趣。因爲,參與一個生命的成長,是一件神奇的、令人驚歎的事兒。

願真正的“父母共育”能在越來越多的家庭發生!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