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襄公|滿口仁義的蠢豬?還是戰爭道德的踐行者? 1. 2. 3. 4. 5. 6. 7. 8. 9. 小議

1.

商朝末年,有3位賢人,分別是微子、箕子和比干。


微子是紂王的兄弟。微子見紂王行苛政,直言進諫,紂王卻充耳不聞。君子不立於危牆之下。於是,微子仗劍去國。

箕子是紂王的叔父。箕子見紂王不聽諍諫,遂隱居避世,終日撫琴悲歌,以紓解胸中塊壘。其曲譜流傳後世,名爲《箕子操》。

比干既是紂王的叔父,也是先帝委以重任的顧命大臣。比干怒懟昏君,紂王詭笑道:“孤王聽說聖人有七竅玲瓏心,果真如此?”比干竟慘遭剜心。

至此,三賢非死即隱,盡皆凋零。


2.

後來,武王伐紂,推翻商朝。

幾經波折,頗有賢名才幹的微子,獲封宋地,成了宋國始祖。

歷史的車路滾滾向前,駛至春秋亂世。

微子的後裔宋襄公,登上歷史舞臺。有一位道德楷模作祖先,宋襄公恨不能把“仁義”二字刻祖傳的染色體上。

當時,春秋首霸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何其威風!



宋襄公特別崇拜齊桓公,而齊桓公也挺欣賞這位“滿口仁義”的小迷弟,並委託宋襄公以重任——輔佐太子呂昭。


3.

某一年,五枚隕石劃破天際,墜落在宋國境內;又有六隻鷁鳥由於逆風的緣故,倒退着飛行。

宋襄公見此異象,請人占卜,對方回覆:“今年,魯國將有大喪;明年,齊國將鬧動亂。”



後來,占卜先生的話應驗了。齊桓公暴斃,屍骨未寒,齊國就發生諸子奪位之爭。

宋襄公不負偶像生前所託,親自率兵護送太子呂昭,並平定齊國內亂。呂昭即位,是爲齊孝公。



4.

幹出這番功績的宋襄公,難免驕矜自滿,甚至動了圖霸業的心思。

齊桓公曾舉辦“衣裳之會”,即和平峯會。

宋襄公效仿齊桓公,在盂地搞會盟。

宋襄公之庶兄、時任左師(官職名)的目夷,勸諫宋襄公“戒好大喜功、毋眼高手低”,但權慾薰心的宋襄公聽而不聞。

當實力無法支撐起野心時,野心不過是癡心妄想罷了。

盂地會盟,參與國有楚、陳、蔡、鄭、許、曹等。各路諸侯皆約定好不帶兵刃,沒承想,狼子野心的楚人在衣裳下暗藏甲冑。

身爲發起人的宋襄公,本打算執牛耳。楚成王卻大剌剌提出,盟主之位由自己來坐。



宋襄公枉費心思,如今卻要白白地給楚成王做嫁衣!宋襄公肝火熾盛,楚宋兩國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

楚成王見狀,大概做了類似“摔杯爲號”的動作,楚人紛紛脫下衣裳、露出甲冑、亮出屠刀。方圓數十里內,伏兵四起。

各路諸侯面如土色,宋襄公淪爲階下囚。


5.

宋國失主,羣龍無首。

起初,楚國想與宋國那幫大臣們談判。與其說是談判,其實就是勒索。楚成王想借宋襄公,敲詐宋國,大肆索要割地賠款。

目夷一眼洞穿了楚成王那點兒小九九。於是,身爲“宋襄公之庶兄”的目夷,暫代宋君之位。



如此一來,宋襄公成了“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

楚成王見勒索無果,乾脆直接發動滅國之戰吧!幹仗,卻不如預期得那般順遂。楚軍不遺餘力地輪番猛撲,但始終啃不下宋國這塊硬骨頭。

談又談不攏,打也一時沒法“速勝”。楚成王見無利可圖,還得管飯,這等虧本買賣,他當然是不願意做的。



適逢魯僖公出面調停此事,楚成王就湯下麪,開釋了宋襄公。


6.

宋襄公僥倖脫身,卻不敢歸國,因爲睢陽城頭已變幻大王旗。

宋襄公如喪家犬般逃奔他國,路上卻被一小隊宋兵截住了。

宋襄公以爲他們是目夷遣來的殺手,驚嚇得差點兒墜馬。不料,他們畢恭畢敬,請宋襄公回國復位。



原來目夷有苦衷。當時,楚成王挾宋襄公以勒索宋國。倘若目夷不自立,楚成王肯定覺得宋襄公是“奇貨”,不狠狠地敲竹竿纔怪呢!

目夷攝位,純屬時勢使然、不得已而爲之。

如今,宋襄公既已重獲自由,目夷便奉還國君之位。


7.

宋襄公重新執掌宋國以後,無時無刻不想着雪恥。

公元前638年,宋襄公突然向鄭國發難。鄭國是楚國的附庸,小弟被欺負,楚成王自然不能坐視不理。

於是,楚宋在泓水交鋒,史稱“泓水之戰”。

那一天,風在吼、馬在嘯、泓水在咆哮。宋襄公的戰車上樹起了“仁義”大旗,颭颭飄揚。河對岸,是雄赳赳、氣昂昂的楚軍。楚軍仗着有“投鞭斷流”的實力,率先發起了進攻。

目夷提議“半渡而擊”。趁楚軍渡河、在水中艱難跋涉時,宋軍居高臨下,把楚軍踹回水裏餵魚。

然而,宋襄公拒絕了。那一刻,目夷想必暗自腹誹:“主公的腦殼兒莫非給門板夾過?”



等楚軍順利渡河、尚未在岸上列隊時,目夷再次提議,宋軍乘機擂鼓衝鋒,打他個措手不及。

然而,宋襄公又拒絕了。那一刻,目夷差點兒暈厥。攤上這樣的豬隊友主公,四個王者也怕帶不動吧?

戰機稍縱即逝。等楚軍集結完畢,雙方正面硬剛。



宋軍又怎敵得過民風彪悍的南蠻子呢?宋軍慘遭吊打,宋襄公大腿中了一箭,在親兵們的拼死護衛下,才撿回一條小命。自此,宋襄公的宏圖霸業,夢碎一地。


8.

宋襄公吃了大敗仗,國人們多有怨言。冥頑不靈的宋襄公卻死活不認錯,嘴硬道:“君子不再殺傷已負傷的敵人,不擒兩鬢蒼蒼的老叟。先王的用兵之道,貴在不以迫敵於險隘的伎倆取勝。寡人即便是亡國者的後嗣,也決不對尚未列陣的敵人發起擂鼓衝鋒。”


公曰:“君子不重傷,不禽二毛。古之爲軍也,不以阻隘也。寡人雖亡國之餘,不鼓不成列。”——《左傳》

宋襄公是微子的後裔,而微子又是商朝貴胄。因此,宋襄公自稱“亡國之餘”。


9.

雖然宋國老百姓,幾乎人人都覺得宋襄公不咋地。打敗仗、不反省,簡直不要太昏庸!

但宋襄公也有不糊塗的時候。

前文講過,宋襄公助齊孝公奪回王位,這是他畢生中的高光時刻。而在泓水之戰後,宋襄公其實也有過善舉。

某位落魄的晉國公子哥兒路過宋國,宋襄公熱情款待。臨別前,宋襄公還慷慨贈予對方80匹良駒。

這位晉國公子,就是日後叱吒風雲的晉文公重耳。多年以後,晉軍在城濮之戰中重挫楚軍,間接地替宋襄公找回了場子。



小議

大文豪蘇軾說宋襄公“以不仁之資,盜仁者之名爾”,直指宋襄公實力不足,卻強行拗“仁義君子”人設,是個徹頭徹尾的欺世盜名之徒。

毛主席則評價宋襄公是“蠢豬式的仁義道德”

然而,從先秦至兩漢,宋襄公卻一度被認作君子的典範。

《春秋公羊傳》曰:“故君子大其不鼓不成列,臨大事而不忘大禮,有君而無臣,以爲雖文王之戰,亦不過此也。”大意是:敵軍尚未列隊結陣時,宋襄公決不下令擂鼓進攻。面對戰爭這等生死攸關的大事,宋襄公依然不忘禮制。即便是周文王領兵打仗,也不過如此吧。

太史公曰:“襄公之時,修行仁義,欲爲盟主。其大夫正考父美之,故追道契、湯、高宗,殷所以興,作商頌。襄公既敗於泓,而君子或以爲多,傷中國闕禮義,褒之也,宋襄之有禮讓也。”司馬遷認爲宋襄公雖敗猶榮,讚許他的禮讓精神。



而綜觀宋襄公一生,雖有敗績,但他其實也扶持過齊孝公、幫助過晉文公呀。評價宋襄公其人,很難“一言以蔽之”。

要我說,不妨套用高希希先生執導之連續劇《三國》中的一句臺詞。

劇中,謀士許攸曾經如此評價袁紹:“我家這個主公啊,庸弱時,庸弱得確實讓人驚訝;可是一旦聖明起來,那也聖明得讓人驚訝。”

這話同樣適用於宋襄公。


主要參考資料:1.[漢]司馬遷 撰 《史記》;2.[明] 馮夢龍 撰 《東周列國志》;3.顧頡剛 童書業 撰 《國史講話:春秋》;4. [戰國] 左丘明 撰 [西晉] 杜預 集解 《左傳》

圖片來源:《東周列國·春秋篇》(導演:沈好放)及網絡。本文所使用的圖片屬於相關權利人所有,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相關權利人聯繫我們刪除。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