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秋,長江之歌(25):風水獨佔明孝陵

長篇散文遊記·連載


10月9日(4):南京明孝陵

        明孝陵建於洪武十四年(1381),陵寢內葬朱元璋和馬皇后,其地宮俗稱“寶城”。明孝陵在“獨龍阜”風水寶地,該地本來是葬梁朝高僧寶誌,從風水學的角度說該地只旺一人,所以朱元璋將寶誌禪師的墓遷走,自己葬在這裏。因皇后馬氏諡號“孝慈高皇后”,又因奉行孝治天下,故名“孝陵”。其佔地面積達170餘萬平方米,是中國規模最大的帝王陵寢之一,有“明清皇家第一陵”的美譽。



        想當年,陵寢縱有周長45裏,有下馬坊、四方城、神道、享殿、寶城等建築;然戰火無情,幾近毀滅,所剩無幾,倒是石城石雕石碑石刻倖免於難,成爲中華藝術瑰寶——明初石刻藝術之代表。

        大明孝陵神功聖德碑亭位於南京市玄武區明孝陵陵區的前部,俗稱四方城,是陵區正門後的第一座主體建築,是明清皇家陵寢中同類型建築體量最大的一例。 

        大明孝陵神功聖德碑亭始建於明永樂十一年(1413年),建築平面爲正方形,四面各開一券門,上蓋黃琉璃瓦重檐歇山頂,內置明成祖朱棣爲其父明太祖朱元璋所立的“大明孝陵神功聖德碑”,碑高8.78米。

        大明孝陵神功聖德碑亭及明孝陵現已列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3年7月,明清皇家陵寢-明孝陵根據世界文化遺產遴選標準,是國家5A級旅遊景區,被列爲世界文化遺產

      (來自百度百科·侵權刪除)


        下見四方城舊時與今時對照圖片(來自百度百科·侵權刪除)——


         四方城裏,有神功聖德碑樓,一個昂首前傾的大石龜,馱起巨大的石碑。石龜之大,見所未見,僅其腿便有人的身體那麼粗壯,頭如傘大,勃頸需兩合抱呢。據說,此龜叫贔屓(bi'xi畢喜)又名龜趺、霸下、填zhi下,龍生九子之長,貌似龜,有齒,力大,好負重。


        六百多米長的孝陵神道上,石雕文臣武將排列兩旁,石柱威然而立,獅子、獬豸、駱駝、象、麒麟、馬6種石獸每種兩對坐立相間相對排列,那些文臣武將有3米多高,神道望柱有6米多高,立馬駱駝大象有2米多高。石像除顯示皇權威嚴、忠直明理、江山穩固、吉祥光明等寓意之外,其造型簡樸粗獷,刻劃之簡略與精微,素樸與華美,雄渾與華麗,盡皆融匯進精神與藝術之中。這些石像,在樹蔭下,風雨中,它們相對無言,依從天意,無怨無恨無喜無悲無求無憾無生無死…… 靜默了600多年,亦還將靜默下去。



        沿寶城隧道54級臺階拾級而上,迎面便是寶頂南牆,用13層條石砌築,其中一長條石,上刻“此山明太祖之墓”(民國時期刻)。沿方城左右兩側步道即可登上明樓,爲重檐歇山頂,上覆黃色琉璃瓦,方城明樓以北爲直經400米左右的崇丘即是寶頂,也稱寶城,爲朱元璋和馬皇后的寢宮所在地。

        1998年至1999年,南京市文物局等有關部門採用先進的精密磁測儀器探測,證實朱元璋墓的地宮就在這下面,埋葬深厚,保存完好,從沒有被盜過。地宮建築面積竟達4000多平方米。

     (來自百度百科·侵權刪除) 

     (待續)



        注:此文(原標題《1983·秋,長江召喚,我們出發……》,爲了標題更具時代背景,也更加含蓄和洗練,故改之)是記敘散文體裁中的遊記,且是沿着時間場景順序,以日記形式和場景變換爲行文結構(進行連載);同時,爲了使內容更加豐富,採取“時空疊加”的方式,加入了同一空間的不同時段的內容。

        本文爲作者斷續歷時11年於1994年底完成,然後壓箱底25年;2019年第一次修改,增強了文中歷史事實、時代特徵、地理景觀和人文景觀的史料性與真實性,儘可能做到顧言而見貌,即字而知時;2020年6~11月第二次修改,對第一次增改再次補進文史地情內容,進一步加強了行遊中從感受到感悟的內心演進,並修辭潤色完善;全稿約8~9萬字。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