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如烟•布鞋】

近日在网上看到了“鞋样子”和家做手工布鞋,勾起了我的回忆。十岁之前穿过的单鞋、棉鞋,都是母亲亲手做的。进一步搜索记忆,还真能想起母亲做鞋的全过程。

                1.打袼褙

“隔背”二字是方言的音译,我不知道写的对不对。待我描述完制作过程,您就理解其含意了。

第一步,在案板(家用做面食的面板)上刷一层清水,铺上报纸大小的打隔背专用纸,类似宣纸但比写字用的宣纸粗糙些。刷清水的目的是为了铺平和固定纸张,待水气蒸发后便于揭起。

第二步,在纸上刷浆糊,拼贴破旧衣物上剪下来的布片、布头,一般要贴四到五层。做鞋底的最后一层贴新的白布,做鞋帮贴黑布、灰布或自己喜欢的颜色。自然干燥后揭起,便是一张平平整整的袼褙。

                2.打麻绳

麻绳是纳鞋底和绱鞋用的缝合线。打制过程分为劈麻丝、捻线坯、捻线绳三步。

劈麻丝 就是把买来的初麻团进行梳理,去粗取精,分隔成一条条细丝,扎成小把备用。

捻线坯 把劈好的麻丝用一个叫做“拨吊”的专用工具,挂麻丝一手提起,一手旋转,不断续丝,捻成长长的,粗细均匀的单股线坯。拨吊,东北叫”拨楞锤”,形状如下图,吊钩是铁制的。我见过的锤砣有木头的和牛骨的。母亲用的是牛骨的,可能是用久了的缘故吧,金黄色,看见就像古董,可惜不知哪去了。

捻线绳 把单股线坯合并成双股再捻,即成麻线绳。用于纳底的线绳一端留蛇尾细头用于穿针,用于绱鞋的两端细头。

两种材料备好了,即可进下一环节,做鞋底。

                3.做鞋底

做鞋底一般分为照样裁剪、齐边、粘摞和纳底子四步。鞋样都是传承下来的,大鞋有大样小鞋有小样,选择好了造样裁剪,没什么技术含量。齐边就是用一条二指宽的白布,把剪好的隔背毛边包上,一般用浆糊直接粘贴。关键技术在于保证每一片鞋底隔背,粘摞后大小形状一致,因为不能再裁剪了。第四步纳鞋底最重要,用麻线绳将粘摞好的隔背片,缝合在一起。针脚的疏密,每一针的拉紧力度,直接影响鞋的结实程度,耐磨性和美观性。

(待续)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