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與平等

        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爲絢兮。’何謂也?”子曰:“繪事後素。”曰:“禮後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

        總會有人感嘆當今社會比起古代儒學社會相差甚遠,甚至認爲傳統文化的傳承出現了斷層。在日用而不自知的時代,儒學的很多思想其實已經成爲了人們日常生活中的一種普遍行爲,都說切忌紙上談兵要付諸實踐,人們明明早已將長幼有別,尊卑有序,融入到了日常生活中,爲什麼仍然會被稱之爲生活在一個儒學逐步喪失的時代呢?

        禮,在我的心中一直不太被看重,甚至有時會給我一種壓迫感。小時候,父母總是教導我,要有禮貌,看到長輩要叫,或許父母都是以同樣的方式來教導自己的兒女,只是遺憾的是,很少有父母意識到在自己的表述下,禮已經變成了一個至高無上的標準答案,就像數學題一樣,只要孩子算出1+1=2,他就對了,他就是有禮貌的小孩,算成1+1=3,他就錯了,他就是沒有禮貌的小孩。這就是禮給我的感覺,有點突兀,有時甚至不分青紅皁白。

        法國在啓蒙運動開始之後逐步產生了一些朦朧的意識,直到法國大革命成功後才形成了一句清晰的口號——自由、平等、博愛。光看這簡單的六個字,或許很難想象它們的產生,讓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多大的變化。

        單從婚戀方面來解釋,爲什麼法國一直是浪漫愛情主義的代名詞?早在啓蒙運動之前,法國貴族的婚姻是基於政治的目的而產生的,因此他們只需要依靠結盟關係來維持雙方的利益,婚姻雙方不需要有過多的認識,可在啓蒙運動興起之後,自由的意識逐漸在貴族圈興起,貴族紛紛在婚姻之外尋找婚戀自由,於是有情人這個事情便成了一種時尚,不光男人有情人,女人也有,甚至夫妻雙方都覺得不稀奇,情人就成爲了婚戀自由的一個外在體現形式。在法國大革命結束之後,沒有了貴族,由此婚姻是基於愛情這個理念才慢慢的進入到人的意識之中。

        平等,在我的認知中,它一直都是禮的對立面。它告訴我們個體平等、權力平等,創造出了一種無階級壓迫的思想交流形式,有了它,我才意識到我們要聽的不是老人言 而是聽取老人們的建議後再做出自我的判斷。可是針對於這一點,禮學在大衆的表現方式上已經將老人言變成了一種命令,變成了年輕人要聽老人言的強制規定。

        有幸聽到書店前輩對於禮的解釋,他用繪事後素和歡迎光臨的例子,讓我感受到了禮的魅力。禮是一種情感的表達,它不是一個過程中的行爲,而是一個行爲後的結果。平等是一種認知,它引發了過程中的行爲。東方哲學相對於西方哲學給我更加溫婉的感覺,一直以來我都沒想明白用哪個詞語來表達出產生這般不一樣的原因。現在想想,大概就是這個情字把。

        只因我認爲我們是平等的,所以表現出了對你的尊敬,於是禮就產生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