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是因为余男这位顶级演员,真不知道,华语片还有这样的神作

徐峥说:“她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女演员,不是明星不是艺人,是演员。”

她有一双黑白分明的大眼睛,两片厚厚的颇有风情的嘴唇。

很多人认为她是中国最性感的女演员。

她是演员余男,一个获奖无数的电影演员。

她的魅力在于她超强的可塑性。

《2002年的第一场雪》里边有首火剌剌的情歌,取名《情人》。

歌词直白袒露、通俗易懂

你是我的情人

像玫瑰花一样的女人

用你那火红的嘴唇

让我在午夜里无尽的……

十六年过去了,刀郎似乎在流行乐坛的洪流之中遁去了身影。

而我脑海浮现出一位与歌中形象高度契合的另类美人。

今天,咱们来聊聊这位有着烈焰红唇的别致美女——余男

她的演技怎么样?

我想以下奖项可以说明问题。

法国多维尔亚洲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法国巴黎电影节最佳女主角奖、美国芝加哥国际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女主角奖、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最佳女演员等九个国际、国内最佳女主角奖项。

与很多人一样,余男也是误打误撞走进了电影生涯。

1995年,她成为北京电影学院唯一一个在大连招收的新生。

那年余男刚刚高中毕业,当时已经报考了狱政管理,虽然什么表演经验都没有,但是听到电影学院要来招生,也抱着试一试玩一玩的心态去报了名。

辨识度的长相加上特立独行的性格,给老师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就这样,余男放弃了做狱警,进入了表演专业。

了解她之后,我才知道了这部电影。

《图雅的婚事》:“带夫改嫁”的背后,是爱与守护的勇气。

以一个女人的苦难史来教会人们谨守本心,电影《图雅的婚事》就是这么一个特殊的存在。

电影的特殊不仅仅是来自于电影故事本身带给我们的感动,更多的是来自于电影中所存在的矛盾的对立关系。这种对立关系就是,电影中的评判哲学和赞赏精神。

双重对立的电影里,一个女人成了这部大戏的主角。

影片主要围绕一个图雅的女人展开,讲述了图雅的折婚之路上的崎岖故事。

作为王全安的代表作,《图雅的婚事》有看点,也有泪点,更多的是这种存在于电影中的思考,给了我们不同寻常的启示。

影片的开头,播放着蒙古族婚礼的背景音乐中,两个蒙古男孩在打架,身上穿着新娘嫁衣的图雅跑出来,试图将他们分开,但无用功,撕打依旧在继续着。

随后图雅愤愤的说:“都不是好东西。”

接着,跑到一个小蒙古包里掩面哭泣。

生活就像一个怪圈,出来以后似乎又是另一个怪圈的开始。

图雅结婚了,找了一个男人和她一起养孩子与前夫(这个男人怪优秀的,你能做到这样么),这是生活磨难的开始还是结束?

片尾,婚礼上,图雅先后的两个男人在打架,而外边的两个男孩在打架,与片头相同,一个完整的轮回,也恰恰说明生活就是一个怪圈。

生活就是这样,有了新的追求,新的欲望就一定会有新的矛盾,估计这就是生活的定律吧。

探究图雅征婚背后的感情。

图雅的征婚,征婚的条件是能够帮助自己供养自己的前夫,给予完善的衣食住行的条件。

图雅的前夫是一个残疾人,无法生活自理,两人如果继续生活下去,实际上丈夫只会连累图雅,两人都不会幸福。

这样的征婚条件,也是爱的无奈之举。

其实,图雅对自己的前夫的爱,对于他对新婚姻的向往其实是程度更大的。

她虽然离婚,其实她的内心里是深爱自己的丈夫的,她的离婚并不是完全意义上她自己的决定,而是为了心爱的丈夫心愿的一种妥协。

表面上看似是她的婚姻不幸福采取寻求新的如意郎君,但事实上寻找新的夫婿的宗旨还是帮助供养自己的丈夫。

正如片尾:森格和图雅办了婚礼。

婚礼上,伴随着祝歌的声音,巴特尔喝得烂醉如泥,他拖着残疾的双腿和森格打了起来,好好的婚礼现场,又变成了一出闹剧。

而屋外,儿子扎亚和一个小孩打得不可开交,因为那个小孩笑扎亚“有两个爸爸”。图雅赶去劝架,却怎么也劝不住。

面对着混乱的一切,图雅大骂了一句“都是混蛋”,转头将自己锁在了一个小蒙古包里,无声的流着眼泪。、蒙古包外,森格着急的喊着图雅的名字,可图雅没有回应。坚强了那么久,积攒了那么多委屈,她终于放任自己哭了一次。

只是,“带夫嫁夫”的这个选择是对是错,接下来的生活是苦是甜,图雅自己也给不出答案来,但她知道,她对得起心里的那份坚守。

图雅也不知道后续的日子该怎么活。

两段哭戏,讲述婚姻家庭、女性形象的颠覆与建构。

第一次哭泣:维系家庭的困境,婚姻符号的颠覆。

体贴的老公,懂事的孩子,温暖的妈妈,三人组成了传统家庭。

当图雅被迫与丈夫离婚,六次相亲均以“养夫”这一请求失败告终。

宝力尔是图雅的老同学,当他俩约定组成婚姻时,巴特尔心灰意冷用酒瓶碎片割腕自杀,图雅知道后和孩子抱着痛哭,声嘶力竭“想死多容易啦,这家人谁也不能死!”

第二次哭泣:爱情萌发破灭,情感失落,无声泪流

在镜头面前,图雅对森格的态度经历了冷淡到怀有希望的转变。

当图雅寻找森格时,得知森格又去追回家的老婆了,刚刚燃起的希望和爱情猛地被掐灭,误以为森格反悔的图雅,提着装着羊奶的碗壶,一路走一路默不作声地泪流满面。

这是图雅影片里的第二次流泪,情感的失落让图雅的心难得归属,“男人的缺位”使图雅的女性形象被迫刚强,她只能隐忍哭泣。

影片中重要的转折情节有两个:

图雅为了帮森格推起翻了的卡车,腰伤到了,再也不能干重活。巴特尔的姐姐让图雅和巴特尔离婚,但是图雅做出了“嫁夫养夫”的决定。这是推动剧情向前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情节。

森格为了求得图雅的同意嫁给他,带着一帮人在图雅家打井,在井下点炮时被炸晕了。

图雅照顾炸晕过去的森格,劝他不要打井了,但是森格还是执意打井,并且为了省钱将火药捻子弄得很短。

这个情节直接促成了图雅答应森格的求爱。

以上两个重要情节分别叫做“转折情节”和“导火索情节”。

导演王全安坦言:“本片体现的主要问题是图雅的努力和豪迈,但这并不能根本解决问题。人性是复杂的,嫁夫养夫在道义上是可取的,但一旦产生爱情,就会非常矛盾。”

影片中,图雅选择了森格,但森格对图雅来说是拯救吗?结尾图雅鸡飞狗跳的新婚宴已经暗示了一切。

导演结尾的设置也表明了,无论哪一种选择都不会是最佳的,都必须是有所牺牲有所舍弃的。

作为一部非常合格的国产小众电影,影片没有刻意的故作姿态,只是平实的娓娓道来中国的这种真实的边缘地区的边缘故事,

最大程度的折射出全民族的共同情感和背后的成因。

荒凉且美丽,贫穷但亲切,苦逼却为爱无悔,朴实无华才最见真。

故事很真实,余男演得也真,恍如土生土长的内蒙女子,善良、吃苦耐劳、重情义,塞外风光虽然苍凉,现代化的蒙古草原。

本片“招夫养夫”的真实事件发生在甘肃,但导演王全安对蒙古草原情有独钟,特别是当他亲见拍摄地阿拉善因经济致使环境恶化,牧民再难放牧面临着身份的改变时,决定将故事搬到此处,借以保留下那些行将消逝的生活方式。

剧作展开的内在驱动力,是草原沙化引起缺水,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打井取水成为解开这一困境“唯一”的可行之举。

不同于吴天明导演的《老井》,影片的核心事件是老井村全村人,祖祖辈辈为了打井而流血流汗,甚至牺牲了许多人,本片之打井是女主图雅一家的事,然而,付出的代价却同样“沉重”。

故事讲完了,观众就是在王全安这个鬼才导演,以及余男这个天才演技天后的共同操纵下,坐上了一个疑过、哭过、笑过、楞过的过山车。对于一个观影者来说,这趟过山车,真的是非常过瘾。

看过这篇观后感后,亲爱的观众,您不想去再重温一遍这部十四年前精彩的电影吗?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