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光驱散阴霾:安利心理学,我们需要更多的心理科普 二 别人的苦,我们未必不能感同身受,其实都是某个时刻,隐藏的我们自己。


作者; 若水 原创文章,版权所有


几年前,有前同事抑郁症跳楼,当时自己觉得很难受,虽然自己和他不熟悉,但是也觉得有点内疚。


之所以感到有点自责和内疚,是因为我觉得作为媒体人,我自己做得还不够多。

之前在媒体工作时,写过教育、科技等方面的文章,但后来我还是逐渐把视角聚焦到拯救人心的这方面。

我会更多关注社会公平、社会组织、弱势群体保护、心理调适等方面的话题,因为觉得在经济、金融等诸多的“显学”方面,心理学和心灵保护的话题,其实整体的关注度并不够。

但常常对于那些崩溃或接近崩溃的人来说,关键时刻的一篇文章,一句宽慰的话,效果就特别好。

我自己满笃定于广义心理学(含传统文化中对心灵有滋养的部分)对个人心理建设和心灵成长,是有很大帮助的。


记得十年前,一度心情灰暗,亲密关系处理得不太好,工作、学业又很忙,整个焦头烂额的,在无助的时候,曾经也在网络上求助过心理咨询师,当时直接的立竿见影的效果未必有,但在那种时候,有个人倾诉一下也是挺好的,不至于自己一个人黯然神伤,胡思乱想。

回望那段时期,最灰暗的时候,到图书馆借书,心理学或者传统文化的,一本本的书,看了又看,明白烦恼是怎么形成的,我们的心又是怎样不堪重负的,心理的负担就一点点卸下来了。

人情绪低落的时候很容易胡思乱想,而这时候通常我们又不愿意求助亲朋,那么一本恰到好处的心理书籍、一篇心理小品文、一位努力倾听的心理咨询师,对我们从这种低迷的状态中走出来,就很关键。

很多的反馈也是正向的,有时候之前的同事、朋友会私信我:你转发的文章我常看,真好!

有的时候,比如自己编辑了一篇抑郁症的文章,刚好被抑郁症患者家属或本人看到,他们也会找过来,说当中一些部分对他们的帮助,并且希望进一步帮助他们。

当然,考虑到他们有的正在持续服药,我并没接这样的案例,而是让他们还是跟着精神科医生,按部就班的来。

但我想,那点点滴滴的文字,也会化作力量,让他们有一定的思路,不至于去走极端了。

自己的老妈等家人,也因为自己对心理学的关注,会一并去读我朋友圈的文章,已过花甲之年,妈妈开始练习舞蹈、瑜伽,会更多关注自己的心灵成长,而不是陷入很多鸡毛蒜皮之中,有时候其他家人有一些矛盾,她还会跟着说一些宽慰的话,让别人不要计较太多……

种种正反馈,让以文字为生的自己,研学心理学的自己,感到特别欣慰。


以上略举了一些自己从事心理科普的动机,和向家人朋友安利心理学的案例。其实并没有刻意,我也没有大张旗鼓地说心理学多么多么好。

而只是默默地学,坚持写一些文章,分享一些文章,尽量把艰涩的理论通俗化,尽量能够深入浅出的写出来,而这,就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读者,影响到我们的亲人、朋友或者陌生人。

所以,我觉得安利和推广心理学,不是刻意的事情,水到渠成。首先需要我们有爱好,有信心,持之以恒,一边学习一边应用,别人看到您的一言一行,也能知道您是否受益。

如果您果真受益,并且发生了改变,那他们不用你说,也会去关注心理学的方方面面。

这是最省心的事情。

同时,在心理学专业领域,我也感觉到自己所学所行太不够,比如知识需要更加系统化,在系统掌握西方心理学主要流派及治疗手段的基础上,我们才能植根于本土的需要,融会贯通;也才能在理解准确的基础上,深入浅出去做心理科普,去告诉更多的人。

昨天到了岳晓东博士的书,讲述他在哈佛大学心理咨询师做实习咨询师的经历,他意图以浅显的文字告诉大家心理学知识的精髓,他的努力成果是显而易见的,我想这也应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尽可能专业,同时,浅显直白,深入浅出,让心理学能够让更多的普通人受益。

另外,也深感心理学普及工作的不足够,还需要很多人默默去努力。

比如婚姻关系、恋爱话术等等课程是会比较热门,也有市场,但是比如留守儿童的心理、贫困抑郁症患者的治疗和评估、老人人群的心理、失业人群心理等等,却没有相应热度的关注度。

对于低收入群体的心理咨询,在一些地方也还是空白…….

前路漫漫,我们需要更努力!


别人的苦,我们未必不能感同身受,其实都是某个时刻,隐藏的我们自己。

我常常在想,如何避免那些“非常事件”的发生?加强和亲人、朋友的情感链接,那是必然,我们要不吝惜给亲人朋友,乃至陌生人,更多的关爱。


以此作为对那位素未谋面的陌生人的祭奠,并和熟悉或陌生的你共勉。

最后,朋友,如果,你也爱好写作,也喜欢心理学,请不吝惜拿起手中的笔,为心理科普尽一份力,为别人端上一碗心灵鸡汤!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