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文亞隆給我們的諮詢啓示:看《給心理治療師的禮物》的受益點滴


作者 若水 原創文章,版權所有

前幾天,終於把歐文亞隆的《給心理治療師的禮物》看完,受益匪淺。

由於是亞隆很多日記隨筆的整理,所以讀起來比較輕鬆,當然可以說價值很大,因爲從當中可以看到一位成熟的心理諮詢師(心理學家)是怎樣去做臨牀治療和諮詢的,他運用了哪些方法,治療過程中他的所思所想,蠻有啓發,現在和大家一起分享。

寫法的通俗化探索

和其他一些類似講治療經驗的書相比,這本書的寫法會顯得蠻吸引人,他會挑選治療過程中那些印象深刻的點,他很觸動,對來訪者很有幫助,同時他認爲對其他治療師很有幫助的部分來寫,而不是面面俱到。

遣詞造句上比較通俗,而不是引述理論,解釋理論這樣子。當然也要感謝翻譯的給力,不然有的時候翻譯出的文筆,真的會讓人心生疑惑,字裏行間就讀得不是很通順。

這些寫法之所以呈現成這個樣子,原因在於亞隆寫作之前應該會思考好,這本書會呈現什麼,怎樣呈現?他之前寫過心理小說,寫過學術書籍,但這本書的定調不是學術性探討,而是深入淺出,有點像同行之間茶餘飯後的交流,給人思考和啓迪,同時又比較輕鬆。

篇幅上每篇都很短,大概1000-1500字,我在想英文原書的篇幅上應該會更長一些,因爲同一個主題,比如關於解夢——被分成了好幾篇文章,這個應該是中文後期編輯的結果,因爲網絡時代大家其實都愛讀短篇的故事,而不是長篇大論。


之所以分析這麼細,是因爲我也在探索心理學的通俗化寫作怎麼樣成爲可能,算作跟前輩的一種學習。

如果要比擬一下的話,這本書的寫法和畢淑敏的一些心理隨筆很像,兩人也有相似性,比如畢淑敏是臨牀大夫,精神科醫生,也是心理諮詢師、作家;亞隆是大學教授、精神科醫生兼心理治療師、作家,可以說兩者的身份是重合的。

這種隨筆,表面顯得隨意,卻又對人受益,背後是一定要有理論背景的,那的確需要嚴格的受訓之後才能做到,並且也需要一定的文筆基礎。

以上關於寫法先分析到這裏。接下來寫寫自己看書當中關於心理諮詢業務的一些收穫。

全面學習而非囿於學派

亞隆不是按照諮詢順序來寫的,不過爲了便於記憶,我給歸納一下哈,當然肯定不是全面,主要是我自己印象深刻的點,以便後續應用。

諮詢前,我們肯定都有一個身份上的準備和心理建設。首先,看了本書,印象深刻的是亞隆不認爲諮訪關係是一種單線關係,而是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關係,不存在誰去教導誰,而是真誠、坦然地去溝通,傳遞善意。

亞隆不認爲諮詢師需要全然解決自己的問題,才能幫到來訪者,而允許諮詢師自己也有一些尚未解決的問題,但是不妨礙他的具體諮詢,當然,持續的個人成長是必要的。

亞隆說,他受益於一個連續10年的朋輩團體,都是差不多年齡段的男諮詢師,他們會隔週聚會一次,互相傾訴個人成長的問題,彼此傾聽,亞隆認爲這很重要。團體可以是無領導式的,只要商定聚會時間即可,這甚至比一些結構化的、正式的團體更好,關鍵點在於能夠彼此敞開、傾聽、保密。

諮詢師常常要準備數年,學院派的學習之後,參加各種長程、短程培訓,亞隆不認爲固定一個流派是重要的,反之從他的字裏行間能夠看出他對諮詢師持續學習各種流派、博採衆家之長的鼓勵。

當然,通過了解各家的優點之後,諮詢師一定是有所傾向的,當然,也最好不要受這種傾向的限制,不然真的是固步自封。

亞隆對人本主義很感興趣,也寫過人本主義心理理論的學術書籍,但是他並不願意把自己歸結爲人本主義的流派,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他認爲人本是很多流派也都需要的,更多是一種綜合的思維方式和待人方式。


在沒有對各種流派有全方位的瞭解,妄談自己是何種流派,是有些虛幻的。昨天看心理諮詢達人張沛超老師的公號,他介紹自己好像被人看成有些天賦, 但事實上他之前的努力程度一點都不差,他曾經連續好幾年,經常瘋狂地看論文,每天晚上搜集論文,第二天打印出來學習。

從這些論文中他了解了他感興趣的學者或者督導師,再按圖索驥去聯繫,可以說到後期是他自己爲自己定製了老師和督導。他會提前瞭解對方的研究領域和諮詢主張,提前看資料,再有針對性地去問問題,他當時請教的督導甚至包括輾轉聯繫到的心理學家卡倫荷妮的女兒。

重視細節和有限袒露

諮詢中間來訪者的所言所行都是有意義的。比如對方看着你,不看着你;你遞紙巾對方如何表現等等,亞隆會特別關注細節。

我理解這種關注,在於他可以從這些言行中捕捉到對方的具體狀態以及對方故事的蛛絲馬跡,再在頭腦中去提出假設,之後再一點點去尋找痕跡,去印證,去想方案實施到對方身上,再調整——當然這更多是心理諮詢師的心理戲,對方表面看起來還是鬆弛的和接納的。

亞隆提到過程中要注意真誠,有時候甚至諮詢師可以承認自己的無力。我理解這和一定程度的自我袒露有關係,有時候亞隆會袒露對於對方的表現,自己怎麼想;或者自己當下生活中正經歷的一些特別事件,比如母親的逝世等。

他認爲:根據當時的溝通情境,適當袒露有利於諮詢推進,有時候可以幫助澄清雙方的誤會,有時候降低對方的防禦,甚至會大大促進來訪者對諮詢師的信任,從而袒露更多的故事細節。

亞隆覺得,一般來說,多數時候都不是解釋和建議的時機,而主要讓對方講述故事,宣泄情緒,那麼,什麼時候是給對方一定解釋的時機呢?

按照亞隆的講述,當病人的情緒減弱到允許他以一種更爲平靜的視角,來看待自己行爲的時候,纔是解釋最爲有效的時機。

我理解關鍵點在於把握對方情緒的走向,讓對方平靜下來,纔會有更多溝通和領悟的可能。當然,這可能不是一次兩次諮詢能馬上做到的。也許一開始的幾次諮詢,都是在講述,在宣泄之前的情緒和糾結。


重視感受和關係

諮詢中一般來說,是要劃清來訪界限的,比如不要有情感關係,影響諮詢進展;不要有其他往來,不要有親密的互動,但亞隆覺得特殊情況時的一般性人際關心,也是需要的。

比如來訪者剛經歷喪親的悲痛或者情緒很低迷想要尋死,對方明確表達需要諮詢師的關懷和安撫,他會握住對方的手,剛好也給予對方很大的支持和關懷。

亞隆經常做的還有讓來訪者評價他對諮詢師的感受,諸如對上次的諮詢你有什麼感受,這次我這麼說這麼做,你有什麼感受等等。

這些經歷對推進諮詢很有助力的,因爲能夠從中發現來訪者一些沒有揭示的想法,也容易拉近兩個人的諮訪關係。亞隆很樂意從中得到成長。

除了調查基本信息和成長史外,亞隆也經常會問對方當下的感受,比如“請詳細描述一下你的一天是怎樣度過的”,從這當中可以發現單純陳述所不能發現的問題,比如對方一天花四個小時玩網絡遊戲,就很能說明問題。

偶爾亞隆也會涉及對來訪者夢境的分析,但他不主張去分析夢中的每個細節,而是主張結合治療,提取夢中那些對揭示對方處境有幫助的點,比如夢中的某個故事是否可以解釋來訪者的創傷,以及怎麼去化解,這樣往往能起到化繁爲簡的效果。

最後,自己印象很深的還包括亞隆提到的重視團體中關係帶來的領悟。比如有時候他甚至不去具體過問對方的塵封往事,而是注意去覺察來訪和他互動中的狀態和問題,而一些諮訪雙方互動中的問題,經過分析,往往也是來訪者日常習慣性的舉動,並很有可能是他在其他關係中出現問題的原因。

諮詢中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是值得深度解讀的,感謝亞隆帶給我的領悟。特分享給大家,我們一起加油!


作者:若水 北大社會學碩士,11年報社記者編輯經歷,心理諮詢師成長中。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