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光驅散陰霾:安利心理學,我們需要更多的心理科普 二 別人的苦,我們未必不能感同身受,其實都是某個時刻,隱藏的我們自己。


作者; 若水 原創文章,版權所有


幾年前,有前同事抑鬱症跳樓,當時自己覺得很難受,雖然自己和他不熟悉,但是也覺得有點內疚。


之所以感到有點自責和內疚,是因爲我覺得作爲媒體人,我自己做得還不夠多。

之前在媒體工作時,寫過教育、科技等方面的文章,但後來我還是逐漸把視角聚焦到拯救人心的這方面。

我會更多關注社會公平、社會組織、弱勢羣體保護、心理調適等方面的話題,因爲覺得在經濟、金融等諸多的“顯學”方面,心理學和心靈保護的話題,其實整體的關注度並不夠。

但常常對於那些崩潰或接近崩潰的人來說,關鍵時刻的一篇文章,一句寬慰的話,效果就特別好。

我自己滿篤定於廣義心理學(含傳統文化中對心靈有滋養的部分)對個人心理建設和心靈成長,是有很大幫助的。


記得十年前,一度心情灰暗,親密關係處理得不太好,工作、學業又很忙,整個焦頭爛額的,在無助的時候,曾經也在網絡上求助過心理諮詢師,當時直接的立竿見影的效果未必有,但在那種時候,有個人傾訴一下也是挺好的,不至於自己一個人黯然神傷,胡思亂想。

回望那段時期,最灰暗的時候,到圖書館借書,心理學或者傳統文化的,一本本的書,看了又看,明白煩惱是怎麼形成的,我們的心又是怎樣不堪重負的,心理的負擔就一點點卸下來了。

人情緒低落的時候很容易胡思亂想,而這時候通常我們又不願意求助親朋,那麼一本恰到好處的心理書籍、一篇心理小品文、一位努力傾聽的心理諮詢師,對我們從這種低迷的狀態中走出來,就很關鍵。

很多的反饋也是正向的,有時候之前的同事、朋友會私信我:你轉發的文章我常看,真好!

有的時候,比如自己編輯了一篇抑鬱症的文章,剛好被抑鬱症患者家屬或本人看到,他們也會找過來,說當中一些部分對他們的幫助,並且希望進一步幫助他們。

當然,考慮到他們有的正在持續服藥,我並沒接這樣的案例,而是讓他們還是跟着精神科醫生,按部就班的來。

但我想,那點點滴滴的文字,也會化作力量,讓他們有一定的思路,不至於去走極端了。

自己的老媽等家人,也因爲自己對心理學的關注,會一併去讀我朋友圈的文章,已過花甲之年,媽媽開始練習舞蹈、瑜伽,會更多關注自己的心靈成長,而不是陷入很多雞毛蒜皮之中,有時候其他家人有一些矛盾,她還會跟着說一些寬慰的話,讓別人不要計較太多……

種種正反饋,讓以文字爲生的自己,研學心理學的自己,感到特別欣慰。


以上略舉了一些自己從事心理科普的動機,和向家人朋友安利心理學的案例。其實並沒有刻意,我也沒有大張旗鼓地說心理學多麼多麼好。

而只是默默地學,堅持寫一些文章,分享一些文章,儘量把艱澀的理論通俗化,儘量能夠深入淺出的寫出來,而這,就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到讀者,影響到我們的親人、朋友或者陌生人。

所以,我覺得安利和推廣心理學,不是刻意的事情,水到渠成。首先需要我們有愛好,有信心,持之以恆,一邊學習一邊應用,別人看到您的一言一行,也能知道您是否受益。

如果您果真受益,並且發生了改變,那他們不用你說,也會去關注心理學的方方面面。

這是最省心的事情。

同時,在心理學專業領域,我也感覺到自己所學所行太不夠,比如知識需要更加系統化,在系統掌握西方心理學主要流派及治療手段的基礎上,我們才能植根於本土的需要,融會貫通;也才能在理解準確的基礎上,深入淺出去做心理科普,去告訴更多的人。

昨天到了嶽曉東博士的書,講述他在哈佛大學心理諮詢師做實習諮詢師的經歷,他意圖以淺顯的文字告訴大家心理學知識的精髓,他的努力成果是顯而易見的,我想這也應是我們努力的方向。

儘可能專業,同時,淺顯直白,深入淺出,讓心理學能夠讓更多的普通人受益。

另外,也深感心理學普及工作的不足夠,還需要很多人默默去努力。

比如婚姻關係、戀愛話術等等課程是會比較熱門,也有市場,但是比如留守兒童的心理、貧困抑鬱症患者的治療和評估、老人人羣的心理、失業人羣心理等等,卻沒有相應熱度的關注度。

對於低收入羣體的心理諮詢,在一些地方也還是空白…….

前路漫漫,我們需要更努力!


別人的苦,我們未必不能感同身受,其實都是某個時刻,隱藏的我們自己。

我常常在想,如何避免那些“非常事件”的發生?加強和親人、朋友的情感鏈接,那是必然,我們要不吝惜給親人朋友,乃至陌生人,更多的關愛。


以此作爲對那位素未謀面的陌生人的祭奠,並和熟悉或陌生的你共勉。

最後,朋友,如果,你也愛好寫作,也喜歡心理學,請不吝惜拿起手中的筆,爲心理科普盡一份力,爲別人端上一碗心靈雞湯!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