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法时代,减少信息的被动投喂,保持决的策独立性

硅谷


第38篇原创日更


我们当下正处于一个信息不断内卷的时代,我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已经由以往的“道听途说”变成了由一系列的APP获取,特别是几个头部厂商的APP信息服务。


一般而言,不论是哪个APP,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算法意义上的分发策略的。举几个例子,抖音和今日头条,完全意义上的算法推荐,根据你的喜好和行为,来向你投喂更多相似信息。微博每天海量信息,不可能全部呈现给你,而是基于关注+策略分发,去实现去中心化。微信,虽然很少依赖于算法层面上分发,但是社交分发也会产生明显的圈层效应。小到各类资讯、社区类app,都必定有热度、权重之类的基础算法,这是每个合格的产品经理定义他所负责的产品的标配。


简言之,我们这个时代的互联网,基本是运行在算法之上的。算法带来的一大危害就是内卷化和信息茧房,直白点说就是,你永远只能看到你想看到的,或者你所在的圈层关心的信息。对于世界和真相,你永远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状态。


这种内卷化给现实世界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影响。2016年川普以黑马之势竞选成功,可以说是成功利用了这种信息的扭曲效应。位于美国中部的被时代抛弃的中年男人们(有点类似于中国的小镇青年),根本听不懂政治精英们在讲什么,只相信自己圈层里的论调,于是把票投给了投其所好的川普。同理,拼多多的低调崛起,让五环内的人,对五环外的世界充满了震惊和茫然。再比如微博里的水军、极端分子,不一定是因为在网上所以肆无忌惮,有概率只是因为他们表达了他们对所“看到”的世界的态度。还有各类社会恶性事件、杀人案件,都让这个世界陷入极度割裂。


对于追求思想独立的人来说,这是个可怕的事实。思想独立,首先要求能够全面准确的掌握信息,以便做出合理决策。信息源头出了问题,会导致一系列的多米诺骨牌效应,诱发严重的误判。而事实上,绝大多数人的做决策的信息来源,已经极度依赖于互联网了。


正因为此,我们应该增加信息获取的来源。实地考察、用户访谈都是很好的获取一手信息的方法。


实地考察的成本有点高,对于很多非职业型选手而言,很难有条件做到,但我还是极力建议去尝试。举几个浅显的例子。比如买房的话,你不要听销售讲某个楼盘前景有多好多好,有多少规划,你去该楼盘周遭跑几趟,把附近方圆十公里的道路规划、基础设施、产业配套调查一遍,基本心里就有底了。再比如决定是否要加盟一家公司,你去它公司实地走一圈,团队氛围、加班情况、文化氛围;如果是实体行业,还可以去它的门店走几圈,了解他们的门店运营状况,和消费者对其业务的反应。基本能感知一二。


用户访谈就有很高的艺术性和趣味性了。菲利普•费雪说过,闲聊可以得到很多有价值的信息。1963年美国运通因为色拉油丑闻诱发股价雪崩时,巴菲特就去饭店里了解人们是否还用美国运通卡,去银行观察人们是否还在用美国运通卡,通过自己的观察得出美国运通主业没有受到动摇的结论,于是果断买入。每当我到一个新的城市,我都喜欢和出租车司机闲聊,借以了解这个城市的生活和文化氛围,以及大致的城市发展状况。我会得到很多有意思的信息。


讲这么多,只一句话,在这个被算法绑架的时代,要跑赢多数人,做对多数重大决策,必须要重新重视一手调研,争取信息的主动权,重新赢得决策的独立性。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