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讀了200本書,但我感覺沒有半點用”

作者:懷左同學

來源:懷左同學(ID:hztongxue)

前兩天,一位讀者給我留言,說他去年的時候參加了一個閱讀活動,提倡一天讀一本書。

他說,自己雖然還是個大學生,但很久沒有這種拼命學習的激情了。所以,他在大約一年的時間中,讀了200多本書。

看了他的描述,我覺得他還是挺厲害的。因爲我離開學校後,雖然每天有很多時間可以讀書,但現在的我,一年也讀不了200本書。

他接着說:“學長,我本來以爲讀這麼多書之後,我就可以變得很厲害,可以靠副業賺錢。但現在看來,好像一點用都沒有。所以我現在都想放棄讀書了!

我沒想到他會這樣說,從他的話中,我能看到焦慮和巨大的失望。本來滿懷期望去做一件事,希望可以通過這件事情實現更多目的,但做成之後,突然發現,好像什麼都沒有得到。

就像父母允諾我們:“你這次考試考好的話,我就給你買個最新款的手機。”

結果你拼命考了第一名,父母卻說:“要什麼手機!有了手機還能好好學習嗎?我給你再報個輔導班吧。”

理想與現實不對等,會引發我們的焦慮。

努力之後沒結果,會導致我們的失望。

關於讀書無用,這樣的反饋我還收到很多。因爲我自己經常讀書,也會在自己朋友圈推薦一些書,想着自己留個紀念,同時給愛讀書的人推薦一些好書。

但有一天,一位微信好友和我說:“讀書有什麼意義呢?讀書能讓你成功嗎?能讓你變得有錢嗎?百無一用是書生!”

我沒有回覆他,因爲每個人看待書的視角不一樣。同樣,每個人對成功的定義也不同。同時,這些反饋還引發了我進一步的思考。

讀書,到底怎麼樣做,才能“有用”?

營銷浪潮之下的讀書熱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很多倡導成功學的人開始大談讀書。所以,一些本來很焦慮且沒什麼主見的人,被洗腦之後,自然而然地將成功和讀書聯繫了起來,覺得讀書之後就會變得有錢,甚至倡導一天讀一本書,或者一天讀三五本書。

講道理,讀書確實很好,因爲我們生活中的垃圾信息和二手知識實在太多,你直接去讀好書,讀經典,可以直接瞭解到一手的知識。

很多成功人士都讀書,但並不是說只要你去讀書,就一定可以獲得你想要的成功。

這個道理,就像成功人士都喫飯,但並不是說你只要去喫飯,就可以獲得和他們一樣的成功。

就我的讀書經驗來看,一直有讀書習慣的人,往往有自己的口味和節奏,知道自己該讀什麼書,也知道自己如何去讀書。

而那些哄哄鬧鬧每天吵着讀書學習的人,一般都是之前沒有讀書習慣,被別人“讀書=成功”的廣告一引導,就鬧着要一天讀一本,甚至一天讀三本的人。

急功近利背後的原因,是人心中的焦慮。

同時,在當下社會中,大家最焦慮的問題,大多數還是缺錢。

所以這個時候,當別人將“多讀書”和“能賺錢”掛鉤時,很多人就相信了,然後開始囤書,翻書,看不懂也當看過了,爲了數量而讀書。

有一天,有個人說他三個小時讀完了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並且在網上嘲笑那些看不懂的人時,我問他:“我想請教一下,麗貝卡爲什麼會喫土呢?”

結果他回覆我:“麗貝卡是誰,是一個明星?

自那之後,當我再遇到有人說“我一年讀了幾百本書,但我感覺沒有半點用”的時候,我就用“我一年吃了一千多頓飯,但我也沒有變成功”來回復他。

生活不是你爸媽,不會因爲你填鴨式地做了一些事情,就必須得獎勵你另外一些東西。

讀書是獲取知識的手段

而不是目的

多讀書是好事,但讀書的目的不是讀書,而是爲了獲得知識,爲了提升我們的思考能力,或者建立屬於我們的思維方式。

從本質上來講,讀書是一種可以增加知識、培養思維、提升我們能力的手段。這樣的手段還有很多種,讀書只是其中一種。

並不是說讀書越多的人就一定越厲害,他也可能讀成了書呆子,只讀書從來不實踐。

而什麼樣的人真厲害呢?是那些在堅持讀書的同時,還在堅持運用知識的人。

讀《三國演義》時,有一個人物叫馬謖,他也是諸葛亮的學生,就是“揮淚斬馬謖”中的主角。他讀書很多,但讓他去守街亭時,他卻只按兵法行事,不聯繫實際,結果被曹魏軍隊打敗,自己也丟了性命。

同樣的人物,還有紙上談兵的趙括先生。

到現在,我自己也出了兩本書,自從我出了書之後,我就深深地明白了一個道理——不是所有書本里的內容都是有價值的。

所以,我們讀書的時候也要知道,有了知識並不代表你的學習能力強,也不代表你的思考能力強。愛因斯坦說過:創造力比知識更重要。

知識是底層的,在學習運用的過程中我們應該思考、聯繫、輸出,並且將知識建立成系統。就像造房子,只有磚瓦是不行的,還需要將材料組合建構,才能慢慢造出房屋。

所以我建議大家:在讀書的過程中,也要多實踐。

讀書後的實踐手段非常多,最簡單的,就是思考和寫感悟。

舉個例子,比如你讀《三國演義》時,讀到劉備是中山靖王之後,然後走到哪裏都宣傳自己劉皇叔的名號。如果你只是說,劉備這個人只喜歡裝,那就留在表層了。他爲什麼一定要宣傳劉皇叔的名號呢?

你思考一下就會知道,他這麼做,一方面是爲了找陣營,因爲大漢當時雖然衰微,但還未亡,有很多人還是心向大漢的;另一方面,從廣告學的角度來看,劉皇叔這個名號,自帶流量,直接幫劉備做了很好的宣傳。

看《西遊記》時,爲什麼最後孫悟空成了鬥戰勝佛,豬八戒是淨壇使者,而看起來很和善,同時又一直挑着擔的沙和尚卻只得了金身羅漢呢。要知道羅漢的地位是比較低的,被公認老好人的沙僧,最後得到的獎勵卻最低,爲什麼?

如果你認真讀書並且思考後會發現,沙僧其實心機很重,很多時候他都不願意發力,能當和事佬就當和事佬,凡事差不多就行,反正前面有師父、大師兄和二師兄頂着。如來不傻啊,早看出來了,所以給了沙僧金身羅漢,指明他心不純,還需要歷練。

有了這樣的小思考,其實比單純讀書多了一層實踐,如果你還想再多一層的實踐,那就去寫作,將你的小思考寫成小感悟。

這樣的練習剛開始會感覺很喫力,不容易,但時間久了之後就形成習慣了,看到新內容就會自然而然地思考一番,你的思考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自然也就提升了。

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

很重要

我越來越發現,我們應該要學着脫離一些社會上約定俗成的東西。

在你小時候,當老師問你未來想做什麼時,你說你想做科學家。但是當你上高中的時候,老師問想當科學家的還有多少人,那個時候就沒有多少人了。

這裏面的原因是:你小的時候,相信自己可以,因爲那個時候,沒人告訴你不行。

後來你慢慢長大,想做的事情,身邊人一直告訴你:你不行。時間久了之後,你就真覺得不行,然後放棄了。

所以,大家試着想一想,在你成長的路上,究竟有多少事情,是被別人說服後不去做的?

我們在做事情的時候,先試着自己去分析一下,不要急着去聽反對者的聲音,因爲他們已經適應社會環境了。而社會也會在你的面前豎起一道屏障,你會擔心偏離社會規範,因爲不遵守社會規範會受到懲罰。

但是,如果你想做成很多事情,你確實需要採取不尋常的方法,可能這個方法並不會被每個人都接受。

因爲你追求的東西越卓越,就越需要突破社會教化的束縛。

同樣的,換過來說,就讀書這個問題,你也應該去培養自己的主見和辨別能力。

爲什麼你的認知經常會被媒體吊着走?因爲在現實生活中,媒體往往喜歡利用你的不安全感和恐懼感來搶奪你的注意力。

媒體和營銷通過渲染貧窮、焦慮、無能、掙扎,然後再反過來一說,你通過做哪些事情可以實現逆襲、暴富、走向人生巔峯,就能吸引一大批人。

人性是懶惰的,我們非常喜歡簡單的想法,喜歡用一個單一的答案去看待世界。

我們傾向於覺得所有的問題都有單一的原因,我們只需要解決這個原因,就可以解決所有的問題。這是什麼,這就是人類的單一視角本能。

所以很多人也會很容易相信讀書就可以成功,炒股就能成功,做某某事就能成功,他們不去思考更復雜更立體的原因,而喜歡抓一個答案,然後在單一維度上去發力。

事實是:所有的成功,都是系統性的,都是立體式的。

所以,比起單純地拼讀書的數量,我們還應該提升自己的獨立思考能力和底層認知能力。

【小結】

最後我來總結一下今天的內容:

第一,讀書很好,但讀書是我們獲取知識、提升思考能力的手段,它不是最終的目的。

第二,培養獨立思考能力,不要總被別人吊着走。

作者簡介:懷左同學,文藝學碩士,簡書籤約作者,新媒體寫作講師,一個愛讀書的普通人。新書《你越強大,世界越公平》正在熱銷中。微信公衆號:懷左同學(hztongxue)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