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演讲文稿《孔子》


公司演讲文稿《孔子》

以下文字稿,实际演讲中略有增删。

亲爱的领导们,伙伴们,大家晚上好,非常感谢公司在我们聚美壹家祈福泰山孔孟文化之旅活动启动会上给我这个机会,跟大家一起了解一下孔子。


对于孔子大家有什么样的印象呢?我们历史书上学的是圣人,但是生活中我们又常常听到对孔子的批判,说他耽误了中国的发展,是腐朽的,迂腐的,奴才思维的。那到底孔子是什么样的人?他的思想对我们今天的社会还有没有价值?

让我们用时间线来串一下孔子生平,讲几个小故事,延伸到现代企业管理,古为今用。

孔子的爸爸叫叔梁纥,他的妻子施氏连生九女,没有儿子,后来有一个妾,生了一个儿子还是病足,就是走路有点瘸,也不能继承家业,所以60多岁又娶了颜征在,他们在尼山祈祷,后来生了孔子,因为祷于尼山的缘故取名仲尼。

孔子生于鲁襄公22年9月28日,现在台湾的教师节就是这一天。

孔子在三岁丧父,十七岁丧母,那他又如何成长为万世师表,儒学创始人?

我们今天就用孔子的自我总结“吾十五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来串起孔子生平。

十五岁有“志”于求学,而且他的求学之“志”是有方向的,在后来教育子夏时说过:“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君子儒的意思是立大志,为国为民为社会进步这样的大志,小人儒的意思是为了混口饭吃而去学习,就像我考个会计证,就是为了当个会计混个饭。

我们用一个小故事解读,樊迟问稼。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

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

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这个故事讲的是,樊迟向孔子请教如何种庄稼,如何种菜,孔子说我不如老农,我不如老圃。在樊迟走后,还说樊迟小人哉,很多人理解为孔子看不起农人,其实孔子三岁丧父,童年和青少年什么活都干,孟子说,孔子在村里当过会计,放过牛羊,原来还是我们会计出身的。

有人问他你为什么知道这么多?他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就是我小时候家穷,什么活都干过,所以懂得就多点。

所以,孔子不是看不起农人。而是希望他的学生,能够去关心社会价值的大事,能够传道,而不是如何种地。

看这一段,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意思是,当政者好礼,则民敬之,好义则民服,好信则民用情,也就是人心向背,如此的话,别的国家百姓就会揹着孩子来投奔,哪里用得着讨论种地的事!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孔子的志向在于大道,而樊迟请教的是术。

喜欢传道的人去传道,喜欢教术的人去教术,所以有老农老圃教术就可以,孔子自己要做道的事情,他希望学生们也立一个大志。这是樊迟问稼背后的故事。

我们再来看一下这个故事,对于今天的我们有什么启发?

上好礼,这个上,指的是当政者。在今天的企业里面,可以理解为管理者。

好礼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应对,有没有让别人觉得舒服?你内心对人的恭敬之心有没有?

关于好礼,子贡曾经问孔子: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就是虽然富裕也保有对人的恭敬之心,为人处事让别人觉得舒服。

当然,让别人舒服,并不是讨好,而是自己舒服,别人也舒服,就是厚道。

红楼梦里有两段让我印象深刻,贾雨村发迹之前在甄士隐家旁边的庙里读书,因为穷住庙里不花钱。甄士隐乐善好施,喜欢文人,经常邀请贾雨村来家里坐坐。这一日,他们俩交谈之间,贾雨村念了一首诗,大概表达了心有青云之志但是没钱进京赶考的意思,然后甄士隐就说,兄何不早言,早就有心相帮,但是不敢唐突。当即包了50两银子,赠于雨村。

另一段也是关于贾雨村,甄士隐赠银之后,他考中做官,但是第一个官没做多久,过于刚正不阿,很快下台。这期间就给林黛玉做了家教。黛玉妈妈病逝,服丧三年,也不怎么上学,贾雨村也惦记着重新当官的事,黛玉的爸爸林如海也是官场之人,也洞悉贾雨村的想法,但是他也是一个厚道之人。这一天贾雨村正打算去找林如海请求帮忙重新做官的事,没等他开口,其实林如海早已帮他安排好了。但是他并没有摆架子,而是说自己有事要求贾雨村,请求他带黛玉投奔贾家。并且还修书一封给贾政(黛玉的舅舅,当时朝政大官),请求帮忙雨村谋个官职。

因为越是穷酸文人,骨子里还都有一股傲气,我们现在叫自卑。林如海并没有觉得自己家族显赫而施舍给他一个机会,没有这份傲慢,而是说请求雨村帮忙自己。这是对人的一种厚道,这种大家族的子弟受的家族教育,对人的礼仪,发自内心的厚道。

那反思一下,我们有没有做到这种厚道?我好像没有。我什么都没有,还会经常生出傲慢之心,可见,厚道真的很不容易,是要修练的。

如果管理者好礼,则民敬。底下的人敬重你。而不是怕你。老一辈的管理学用怕,现代管理学是需要用敬重的。因为环境不同了,记得我20初刚来上班的时候,很多人争着抢着进工厂打工,我们挑好看的,不好看的不要。现在呢?用工荒。现在机会太多了,互联网+带来了大量的机会。

这就是学习论语对于我们今天的意义。

好,以上是我们讲的孔子生平,十五而志于学,志于社会价值的大道。

三十而立,孔子二十几岁的时候已经声名远播了,这时候从政了,发生的故事是,子入太庙每事问。

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也?入太庙,每事问。这件事被孔子知道了,孔子说:是礼也。

太庙就是国家祭祀的地方,孔子进了太庙什么都要问,这个是干什么的?为什么放这里?那个是干什么的?为什么放那里?什么时候用?就像十万个为什么。这是礼,就是初到一个地方搞不懂就要问,这是礼,是对人对事的恭敬之心。

我们有新来的店长,经常说,我都不好意思老问你。我说不怕问,就怕不问,欢迎使劲问。不问出了错,反而给彼此造成更大的麻烦,所以多问,是礼也。

这时候大概是27岁,30岁就退出了仕途,三十而立,指的就是三十岁的时候,他找到了人生的方向,开馆教学。

“自行束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就是说,学费就是三条腊肉,只要交了学费,什么样的人我都教。

孔子开了历史的先河。在此之前,上学是贵族子弟才有资格,普通人是没有资格的。有教无类,意思是不分类,不分贵族还是平民,都细心教导。

还有一个词叫因材施教。比较著名的案例就是,子路跑进来问:我听说一件事,是不是马上就要去做?(可能这时弟子们都在讨论践行)

孔子说:有父兄在,怎么不问问父兄就去做呢?

冉有接着进来问:我听说一件事,是不是马上就去做?孔子说:不赶紧去帮还等什么?

这时旁边的小师弟公西华就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了,问,为什么同样的问题不同的答案?孔子说:因为他们两个人性格不一样,子路太莽撞,所以让他问问父兄冷静一下,冉有太拖拉,所以让他马上去干。

我在践行书上的知识的时候,用的也是马上就干这样的方法,我跟冉有一样,太拖拉,常常思来想去,最后不了了之。

所以我给自己总结的就是要让行动快过脑子,一旦开始思考,这件事可能就再也不会干了。因为我容易前怕狼后怕虎。

比如,当时准备做线上小课堂的时候,杨月老师和郝总鼓励过我,但是前想后想不敢。后来有一天忍不住了,我眼一闭牙一咬,不管了,先拉群,起个群名再说。于是小群拉起来就开始读书。在此特别感谢公司领导们对我的支持和鼓励,让我坚持到今天,收获了非常多内心的沉淀。通过以教为学,也收获了好多知识。

孔子三十五岁离开鲁国去齐国,齐国大概就是我们烟台威海青岛这一片,因为齐国当时很穷,齐国靠海,靠盐业的发展而富裕起来,我猜的是咱们这边,不一定对。在这期间发生了齐景公问政,齐景公问应该怎么行政?就是怎么治国理政。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这句话,让我误会孔子好多年,以为他是迂腐,奴才思维。其实不是,这八个字讲的其实是序位,就是国君就是国君,臣子就是臣子,父亲就是父亲,儿子就是儿子,大家各安其位。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那时候很乱,比如鲁国就出现了三桓作乱,就是国王被架空,大臣说了算,再到后来,大臣也说了不算,大臣下面的人说了算。就是君不君,臣不臣。

那父子呢?家族里也有序位,心理学有一个流派就叫《家庭系统排列》,父亲儿子各安其位,家和万事兴。

企业管理当中,就是各个岗位各司其职。各司其职有两个层次的意思,1,发生了问题,是自己的责任不推脱勇于承担。2、在自己的岗位上日益精进。关于精进,有一本书说的非常好,就是稻盛和夫的《干法》。

一年后返鲁,还是教书。这时有人问:你这么能干,整天教我们读书,教我们治国理政,你为啥不从政?

这个问题问得太痛了,真是哪壶不开提哪壶,孔子一直都非常想从政,但是一直没有机会。

孔子是这样回答的:《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就是说,你能够把孝这件事做好,能够让整个家庭变得更加平和,这难道不是为政的一种方式吗?

回到我们今天,我们说,要立大志,似乎太空洞啊,其实也不空洞,从你多给别人一句赞美的话开始,立志让你身边的人因为你的存在而更开心一点,就是一件了不起的大志了。比如,你现在可以给我一点掌声。


有一次,颜回和子路在一起,孔子说,来,你们俩各自讲讲志向。子路说: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子路很豪爽,我的宝马车,我的名牌衣服,都可以跟朋友一起分享,都无所谓。

颜回说:愿无伐善,无施劳。意思是,好也不要夸自己好,干了很多活也不要吹自己干了很多活。

然后子路问:愿闻子之志。就是我们也想听听老师您的志向。

孔子说: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什么意思呢,我养老人的时候,让老者安之,同时我们也安老者。

我们家里有没有这样的情况,你给父母钱,父母不要?你让父母吃点好的,可是他们偏偏吃剩饭剩菜?你让老人休息一下,可是他们偏偏闲不住?要做到让老人心安,自己也心安,真的不容易。我自己在践行一这块,从一开始色特别难,就是会冲他们生气,发火,说不出感激的话,到后面能够不生气,不发火,但是仍然说不出感激的话,修练了五年,今年才能够对妈妈说,感谢你,我好幸福,有你太好了,你为这个家操劳了太多,没有你就没有这个家,有你做坚强的后盾,所以我们才能放心在外打拼。我妈感动的快哭了。家庭关系和谐好多。但是还有时候做不到,还在修练之中。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小时候觉得豪气冲天,要平天下,现在想想修身和齐家,这一生能做好,就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成绩了。

朋友信之,让朋友信我们,我们也信朋友,让同事愿意信赖我们,我们也信赖同事,让客户信赖我们,我们也信赖客户,如果我们建立了这样一种人际关系的话,会怎么样呢?

当然如何建立这种关系,需要我们不断的学习,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少者怀之,就是让后来的人怀念我们,我们也帮助后来的人让他们长江后浪推前浪。企业管理的话,就是去托举员工,帮助员工达成他们的目标,那我们的目标自然而然也就达成了。

怀之,怀是怀念,有一个心,发自内心的喜爱和怀念。如果管理者能做到让员工发自内心的愿意跟着你冲,那又会怎么样呢?

可能就是我们所有的企业管理者所向往的那个境界吧,也就是增田宗昭说的,雇佣员工不要只雇佣他的四肢,要雇佣他的大脑,就是让员工自发的发挥自己的主动性。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孔子的境界是很高啊,可以说是心怀天下,心怀大爱,大义。


四十不惑,意思是,不惑于外物,不为外物所动。

外物的诱惑,我想的是至少包含三个层次:1、口角之争,赞美,毁谤。

2、物质利益。

3、官位。

口角之争,赞美,毁谤。“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大概就是表达这个意思吧。

人不知而不愠,意思是,人们不了解我,我也不生气。

举一个例子,你和别人发生矛盾,被误会了,这就是人不知。但是这时候我们会怎么样?生气!就是愠。

不愠,我也做不到,快讲出汗来了,太羞愧了。继续修练吧。

物质利益。这个很难讲,我们通常说,谁出来工作不是为了挣钱?是的,我们可以是为了挣钱,同时也可以有道义的成分在里面,如果一份工作,不开心,再多钱也不愿意干,一份工作开心少给点钱也愿意,是不是有这么一种情况。那如何让工作干得开心呢?我在学习一本新书《会赚钱的人想的不一样》说,能力比工资重要,这句话绝对不是说,你不要重视工资,而是说,你要重视工资的同时,更多的重视能力的提升。如此以来,你才能够更长久的更容易的挣更多工资。比如我们做销售岗位,如果一边干销售,一边研究客户心理,研究如何更好的为客户提供价值,让客户感觉这份服务超过了他的预期,这种保持精进的心态,就是一种能力,一直在提升,还愁没有客户吗?就像我们的精英于蕾英店长,老客户主动愿意给她转介绍,这是天上掉下来的能力吗?我相信一定是于蕾英店长一直在精进在琢磨的结果。

官位。当你开始当官,开始管几个人的时候,你的心态是什么样的?有没有感觉,我是官,你得听我的!这就是为这个位置所惑。

我妈教育孩子特别有意思,她说:吃鸡头,当大官!让孩子们吃鸡头。我小时候也是被这样教育的。她说:当大官,有面子,管人!我赶紧纠正:当官是要为人民服务的。生怕她带偏了孩子。

是的,当官是为人民服务的,如果忘了这个根本,而沉溺于面子,那一定做不好。

五十知天命,意思是,开始了解到宇宙的规律,知晓自己来人间一趟的意义。

孔子50岁左右又开始从政,一路做中都宰,做司空,51岁做到大司寇,相于当最高法院院长。那段时间“季氏三月不违”就是季氏非常听孔子的。这是孔子执政生涯的高峰。

这段时间做了一件漂亮事叫夹谷之会,电影周润发演的孔子里有这一段。就是齐国设了一个圈套,找鲁君会盟,期间找了一些野人在鲁君身边跳舞,吓唬鲁君,趁机让鲁君签下不平等条约,就好像我们在清潮末期,被八强帝国用炮弹哄开国门签下很多不平等条约。

后来鲁公去了,孔子陪着去的。野人出现的时候,孔子一步走到齐君面前,大声地斥责齐君,义正辞严,讲了很多道理,齐君吓了一跳,还把之前吞并鲁国的三个县给还了回来。这件事让孔子地位大大上升。

孔子地位上升之后,又做了一件命运大转折的事情,就是堕三都。就是季氏,孟氏,孙氏的家族建了很高的城墙,你是大臣,你是不能建这么高的城墙的,建高城墙在那时候隐含着要造反的意思。因为鲁公被架空了,三桓说了算,所以鲁公也拿他们没办法。孔子觉得这是君不君,臣不臣,不符合礼,所以他要堕三都,让这三家把城墙拆了。

堕三都的失败,开始让孔子受到冷落,然后才有了周游列国。

周游列国的时候子贡才出场,子贡是卫国人。子贡是儒商的第一人,富贾天下,而且又非常好礼,特别推崇孔子。他对于孔子思想传播于后世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孔子周游列国14年,跟唐僧西天取经差不多。六十耳顺的时候就是周游列国期间,这期间发生了很多辛酸的事,绝粮于陈蔡呀,被匪徒绑架呀,当然也有被赏识的时候。总之周游列国的时候,生活是很辛苦的。

耳顺是指,别人说什么难听的话,我都不生气。

七十从心所欲而不逾矩,指的是,内心没有条条框框,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但是想干的事还不逾越规矩。在这里有两个人推荐,就是稻盛和夫和增田宗昭,读这两个企业家的书,我感觉到他们脑中就没有条条框框的限制,出手就合适,同时还创造了不凡的企业神话。

说个题外话,经常有人问我,我不创业,我为什么要读稻盛和夫?为什么要读增田宗昭?

我们读这些企业家的书,所体会的就是这种没有条条框框的自由人生,欢快畅达的思想。即使我不是管理者,我也不创业,但是这种自由的思想,已给我很多滋养,同时我也相信,对于管理者来说,就能够学习和体会到更多的东西了。

孔子晚年删诗书,定礼乐,写了《春秋》。

孔子73岁去世,葬于孔林。到今天一共70余代,孔子的家谱一直延续至今,这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奇迹。

我们来听听孔子对自己的评价: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不如丘之好学。

孔子不喜欢吹牛,别人说他是圣人,他不接受,但是他说,一个十户人家的小村子,一定有比我忠信的人,但是比我好学的,没有。所以孔子是一个终身成长心态的人。他还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过矣。就是他一直觉得他还有很多东西需要学习。

这样我们结合孔子的生平,大致了解了一点孔子的故事,感谢大家!感谢公司!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