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演講文稿《孔子》


公司演講文稿《孔子》

以下文字稿,實際演講中略有增刪。

親愛的領導們,夥伴們,大家晚上好,非常感謝公司在我們聚美壹家祈福泰山孔孟文化之旅活動啓動會上給我這個機會,跟大家一起了解一下孔子。


對於孔子大家有什麼樣的印象呢?我們歷史書上學的是聖人,但是生活中我們又常常聽到對孔子的批判,說他耽誤了中國的發展,是腐朽的,迂腐的,奴才思維的。那到底孔子是什麼樣的人?他的思想對我們今天的社會還有沒有價值?

讓我們用時間線來串一下孔子生平,講幾個小故事,延伸到現代企業管理,古爲今用。

孔子的爸爸叫叔梁紇,他的妻子施氏連生九女,沒有兒子,後來有一個妾,生了一個兒子還是病足,就是走路有點瘸,也不能繼承家業,所以60多歲又娶了顏徵在,他們在尼山祈禱,後來生了孔子,因爲禱於尼山的緣故取名仲尼。

孔子生於魯襄公22年9月28日,現在臺灣的教師節就是這一天。

孔子在三歲喪父,十七歲喪母,那他又如何成長爲萬世師表,儒學創始人?

我們今天就用孔子的自我總結“吾十五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來串起孔子生平。

十五歲有“志”於求學,而且他的求學之“志”是有方向的,在後來教育子夏時說過:“汝爲君子儒,無爲小人儒”,君子儒的意思是立大志,爲國爲民爲社會進步這樣的大志,小人儒的意思是爲了混口飯喫而去學習,就像我考個會計證,就是爲了當個會計混個飯。

我們用一個小故事解讀,樊遲問稼。

樊遲請學稼,子曰:吾不如老農。

請學爲圃,曰:吾不如老圃。

樊遲出。子曰:小人哉,樊須也!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則四方之民襁負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這個故事講的是,樊遲向孔子請教如何種莊稼,如何種菜,孔子說我不如老農,我不如老圃。在樊遲走後,還說樊遲小人哉,很多人理解爲孔子看不起農人,其實孔子三歲喪父,童年和青少年什麼活都幹,孟子說,孔子在村裏當過會計,放過牛羊,原來還是我們會計出身的。

有人問他你爲什麼知道這麼多?他說:“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就是我小時候家窮,什麼活都幹過,所以懂得就多點。

所以,孔子不是看不起農人。而是希望他的學生,能夠去關心社會價值的大事,能夠傳道,而不是如何種地。

看這一段,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則四方之民襁負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意思是,當政者好禮,則民敬之,好義則民服,好信則民用情,也就是人心向背,如此的話,別的國家百姓就會揹着孩子來投奔,哪裏用得着討論種地的事!

從這段話可以看出,孔子的志向在於大道,而樊遲請教的是術。

喜歡傳道的人去傳道,喜歡教術的人去教術,所以有老農老圃教術就可以,孔子自己要做道的事情,他希望學生們也立一個大志。這是樊遲問稼背後的故事。

我們再來看一下這個故事,對於今天的我們有什麼啓發?

上好禮,這個上,指的是當政者。在今天的企業裏面,可以理解爲管理者。

好禮指的是,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應對,有沒有讓別人覺得舒服?你內心對人的恭敬之心有沒有?

關於好禮,子貢曾經問孔子: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就是雖然富裕也保有對人的恭敬之心,爲人處事讓別人覺得舒服。

當然,讓別人舒服,並不是討好,而是自己舒服,別人也舒服,就是厚道。

紅樓夢裏有兩段讓我印象深刻,賈雨村發跡之前在甄士隱家旁邊的廟裏讀書,因爲窮住廟裏不花錢。甄士隱樂善好施,喜歡文人,經常邀請賈雨村來家裏坐坐。這一日,他們倆交談之間,賈雨村唸了一首詩,大概表達了心有青雲之志但是沒錢進京趕考的意思,然後甄士隱就說,兄何不早言,早就有心相幫,但是不敢唐突。當即包了50兩銀子,贈於雨村。

另一段也是關於賈雨村,甄士隱贈銀之後,他考中做官,但是第一個官沒做多久,過於剛正不阿,很快下臺。這期間就給林黛玉做了家教。黛玉媽媽病逝,服喪三年,也不怎麼上學,賈雨村也惦記着重新當官的事,黛玉的爸爸林如海也是官場之人,也洞悉賈雨村的想法,但是他也是一個厚道之人。這一天賈雨村正打算去找林如海請求幫忙重新做官的事,沒等他開口,其實林如海早已幫他安排好了。但是他並沒有擺架子,而是說自己有事要求賈雨村,請求他帶黛玉投奔賈家。並且還修書一封給賈政(黛玉的舅舅,當時朝政大官),請求幫忙雨村謀個官職。

因爲越是窮酸文人,骨子裏還都有一股傲氣,我們現在叫自卑。林如海並沒有覺得自己家族顯赫而施捨給他一個機會,沒有這份傲慢,而是說請求雨村幫忙自己。這是對人的一種厚道,這種大家族的子弟受的家族教育,對人的禮儀,發自內心的厚道。

那反思一下,我們有沒有做到這種厚道?我好像沒有。我什麼都沒有,還會經常生出傲慢之心,可見,厚道真的很不容易,是要修練的。

如果管理者好禮,則民敬。底下的人敬重你。而不是怕你。老一輩的管理學用怕,現代管理學是需要用敬重的。因爲環境不同了,記得我20初剛來上班的時候,很多人爭着搶着進工廠打工,我們挑好看的,不好看的不要。現在呢?用工荒。現在機會太多了,互聯網+帶來了大量的機會。

這就是學習論語對於我們今天的意義。

好,以上是我們講的孔子生平,十五而志於學,志於社會價值的大道。

三十而立,孔子二十幾歲的時候已經聲名遠播了,這時候從政了,發生的故事是,子入太廟每事問。

孰謂鄹人之子知禮也?入太廟,每事問。這件事被孔子知道了,孔子說:是禮也。

太廟就是國家祭祀的地方,孔子進了太廟什麼都要問,這個是幹什麼的?爲什麼放這裏?那個是幹什麼的?爲什麼放那裏?什麼時候用?就像十萬個爲什麼。這是禮,就是初到一個地方搞不懂就要問,這是禮,是對人對事的恭敬之心。

我們有新來的店長,經常說,我都不好意思老問你。我說不怕問,就怕不問,歡迎使勁問。不問出了錯,反而給彼此造成更大的麻煩,所以多問,是禮也。

這時候大概是27歲,30歲就退出了仕途,三十而立,指的就是三十歲的時候,他找到了人生的方向,開館教學。

“自行束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就是說,學費就是三條臘肉,只要交了學費,什麼樣的人我都教。

孔子開了歷史的先河。在此之前,上學是貴族子弟纔有資格,普通人是沒有資格的。有教無類,意思是不分類,不分貴族還是平民,都細心教導。

還有一個詞叫因材施教。比較著名的案例就是,子路跑進來問:我聽說一件事,是不是馬上就要去做?(可能這時弟子們都在討論踐行)

孔子說:有父兄在,怎麼不問問父兄就去做呢?

冉有接着進來問:我聽說一件事,是不是馬上就去做?孔子說:不趕緊去幫還等什麼?

這時旁邊的小師弟公西華就丈二和尚摸不着頭腦了,問,爲什麼同樣的問題不同的答案?孔子說:因爲他們兩個人性格不一樣,子路太莽撞,所以讓他問問父兄冷靜一下,冉有太拖拉,所以讓他馬上去幹。

我在踐行書上的知識的時候,用的也是馬上就幹這樣的方法,我跟冉有一樣,太拖拉,常常思來想去,最後不了了之。

所以我給自己總結的就是要讓行動快過腦子,一旦開始思考,這件事可能就再也不會幹了。因爲我容易前怕狼後怕虎。

比如,當時準備做線上小課堂的時候,楊月老師和郝總鼓勵過我,但是前想後想不敢。後來有一天忍不住了,我眼一閉牙一咬,不管了,先拉羣,起個羣名再說。於是小羣拉起來就開始讀書。在此特別感謝公司領導們對我的支持和鼓勵,讓我堅持到今天,收穫了非常多內心的沉澱。通過以教爲學,也收穫了好多知識。

孔子三十五歲離開魯國去齊國,齊國大概就是我們煙臺威海青島這一片,因爲齊國當時很窮,齊國靠海,靠鹽業的發展而富裕起來,我猜的是咱們這邊,不一定對。在這期間發生了齊景公問政,齊景公問應該怎麼行政?就是怎麼治國理政。孔子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這句話,讓我誤會孔子好多年,以爲他是迂腐,奴才思維。其實不是,這八個字講的其實是序位,就是國君就是國君,臣子就是臣子,父親就是父親,兒子就是兒子,大家各安其位。

爲什麼這樣說呢,因爲那時候很亂,比如魯國就出現了三桓作亂,就是國王被架空,大臣說了算,再到後來,大臣也說了不算,大臣下面的人說了算。就是君不君,臣不臣。

那父子呢?家族裏也有序位,心理學有一個流派就叫《家庭系統排列》,父親兒子各安其位,家和萬事興。

企業管理當中,就是各個崗位各司其職。各司其職有兩個層次的意思,1,發生了問題,是自己的責任不推脫勇於承擔。2、在自己的崗位上日益精進。關於精進,有一本書說的非常好,就是稻盛和夫的《幹法》。

一年後返魯,還是教書。這時有人問:你這麼能幹,整天教我們讀書,教我們治國理政,你爲啥不從政?

這個問題問得太痛了,真是哪壺不開提哪壺,孔子一直都非常想從政,但是一直沒有機會。

孔子是這樣回答的:《書》雲,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於有政。是亦爲政,奚其爲爲政?

就是說,你能夠把孝這件事做好,能夠讓整個家庭變得更加平和,這難道不是爲政的一種方式嗎?

回到我們今天,我們說,要立大志,似乎太空洞啊,其實也不空洞,從你多給別人一句讚美的話開始,立志讓你身邊的人因爲你的存在而更開心一點,就是一件了不起的大志了。比如,你現在可以給我一點掌聲。


有一次,顏回和子路在一起,孔子說,來,你們倆各自講講志向。子路說: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子路很豪爽,我的寶馬車,我的名牌衣服,都可以跟朋友一起分享,都無所謂。

顏回說:願無伐善,無施勞。意思是,好也不要誇自己好,幹了很多活也不要吹自己幹了很多活。

然後子路問:願聞子之志。就是我們也想聽聽老師您的志向。

孔子說: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什麼意思呢,我養老人的時候,讓老者安之,同時我們也安老者。

我們家裏有沒有這樣的情況,你給父母錢,父母不要?你讓父母喫點好的,可是他們偏偏喫剩飯剩菜?你讓老人休息一下,可是他們偏偏閒不住?要做到讓老人心安,自己也心安,真的不容易。我自己在踐行一這塊,從一開始色特別難,就是會衝他們生氣,發火,說不出感激的話,到後面能夠不生氣,不發火,但是仍然說不出感激的話,修練了五年,今年才能夠對媽媽說,感謝你,我好幸福,有你太好了,你爲這個家操勞了太多,沒有你就沒有這個家,有你做堅強的後盾,所以我們才能放心在外打拼。我媽感動的快哭了。家庭關係和諧好多。但是還有時候做不到,還在修練之中。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小時候覺得豪氣沖天,要平天下,現在想想修身和齊家,這一生能做好,就已經是非常了不起的成績了。

朋友信之,讓朋友信我們,我們也信朋友,讓同事願意信賴我們,我們也信賴同事,讓客戶信賴我們,我們也信賴客戶,如果我們建立了這樣一種人際關係的話,會怎麼樣呢?

當然如何建立這種關係,需要我們不斷的學習,並不是一蹴而就的。

少者懷之,就是讓後來的人懷念我們,我們也幫助後來的人讓他們長江後浪推前浪。企業管理的話,就是去託舉員工,幫助員工達成他們的目標,那我們的目標自然而然也就達成了。

懷之,懷是懷念,有一個心,發自內心的喜愛和懷念。如果管理者能做到讓員工發自內心的願意跟着你衝,那又會怎麼樣呢?

可能就是我們所有的企業管理者所向往的那個境界吧,也就是增田宗昭說的,僱傭員工不要只僱傭他的四肢,要僱傭他的大腦,就是讓員工自發的發揮自己的主動性。

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到,孔子的境界是很高啊,可以說是心懷天下,心懷大愛,大義。


四十不惑,意思是,不惑於外物,不爲外物所動。

外物的誘惑,我想的是至少包含三個層次:1、口角之爭,讚美,毀謗。

2、物質利益。

3、官位。

口角之爭,讚美,毀謗。“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大概就是表達這個意思吧。

人不知而不慍,意思是,人們不瞭解我,我也不生氣。

舉一個例子,你和別人發生矛盾,被誤會了,這就是人不知。但是這時候我們會怎麼樣?生氣!就是慍。

不慍,我也做不到,快講出汗來了,太羞愧了。繼續修練吧。

物質利益。這個很難講,我們通常說,誰出來工作不是爲了掙錢?是的,我們可以是爲了掙錢,同時也可以有道義的成分在裏面,如果一份工作,不開心,再多錢也不願意幹,一份工作開心少給點錢也願意,是不是有這麼一種情況。那如何讓工作幹得開心呢?我在學習一本新書《會賺錢的人想的不一樣》說,能力比工資重要,這句話絕對不是說,你不要重視工資,而是說,你要重視工資的同時,更多的重視能力的提升。如此以來,你才能夠更長久的更容易的掙更多工資。比如我們做銷售崗位,如果一邊幹銷售,一邊研究客戶心理,研究如何更好的爲客戶提供價值,讓客戶感覺這份服務超過了他的預期,這種保持精進的心態,就是一種能力,一直在提升,還愁沒有客戶嗎?就像我們的精英於蕾英店長,老客戶主動願意給她轉介紹,這是天上掉下來的能力嗎?我相信一定是於蕾英店長一直在精進在琢磨的結果。

官位。當你開始當官,開始管幾個人的時候,你的心態是什麼樣的?有沒有感覺,我是官,你得聽我的!這就是爲這個位置所惑。

我媽教育孩子特別有意思,她說:喫雞頭,當大官!讓孩子們喫雞頭。我小時候也是被這樣教育的。她說:當大官,有面子,管人!我趕緊糾正:當官是要爲人民服務的。生怕她帶偏了孩子。

是的,當官是爲人民服務的,如果忘了這個根本,而沉溺於面子,那一定做不好。

五十知天命,意思是,開始瞭解到宇宙的規律,知曉自己來人間一趟的意義。

孔子50歲左右又開始從政,一路做中都宰,做司空,51歲做到大司寇,相於當最高法院院長。那段時間“季氏三月不違”就是季氏非常聽孔子的。這是孔子執政生涯的高峯。

這段時間做了一件漂亮事叫夾谷之會,電影周潤發演的孔子裏有這一段。就是齊國設了一個圈套,找魯君會盟,期間找了一些野人在魯君身邊跳舞,嚇唬魯君,趁機讓魯君簽下不平等條約,就好像我們在清潮末期,被八強帝國用炮彈哄開國門簽下很多不平等條約。

後來魯公去了,孔子陪着去的。野人出現的時候,孔子一步走到齊君面前,大聲地斥責齊君,義正辭嚴,講了很多道理,齊君嚇了一跳,還把之前吞併魯國的三個縣給還了回來。這件事讓孔子地位大大上升。

孔子地位上升之後,又做了一件命運大轉折的事情,就是墮三都。就是季氏,孟氏,孫氏的家族建了很高的城牆,你是大臣,你是不能建這麼高的城牆的,建高城牆在那時候隱含着要造反的意思。因爲魯公被架空了,三桓說了算,所以魯公也拿他們沒辦法。孔子覺得這是君不君,臣不臣,不符合禮,所以他要墮三都,讓這三家把城牆拆了。

墮三都的失敗,開始讓孔子受到冷落,然後纔有了周遊列國。

周遊列國的時候子貢纔出場,子貢是衛國人。子貢是儒商的第一人,富賈天下,而且又非常好禮,特別推崇孔子。他對於孔子思想傳播於後世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孔子周遊列國14年,跟唐僧西天取經差不多。六十耳順的時候就是周遊列國期間,這期間發生了很多辛酸的事,絕糧於陳蔡呀,被匪徒綁架呀,當然也有被賞識的時候。總之周遊列國的時候,生活是很辛苦的。

耳順是指,別人說什麼難聽的話,我都不生氣。

七十從心所欲而不逾矩,指的是,內心沒有條條框框,想幹什麼就幹什麼,但是想幹的事還不逾越規矩。在這裏有兩個人推薦,就是稻盛和夫和增田宗昭,讀這兩個企業家的書,我感覺到他們腦中就沒有條條框框的限制,出手就合適,同時還創造了不凡的企業神話。

說個題外話,經常有人問我,我不創業,我爲什麼要讀稻盛和夫?爲什麼要讀增田宗昭?

我們讀這些企業家的書,所體會的就是這種沒有條條框框的自由人生,歡快暢達的思想。即使我不是管理者,我也不創業,但是這種自由的思想,已給我很多滋養,同時我也相信,對於管理者來說,就能夠學習和體會到更多的東西了。

孔子晚年刪詩書,定禮樂,寫了《春秋》。

孔子73歲去世,葬於孔林。到今天一共70餘代,孔子的家譜一直延續至今,這是人類歷史上的一個奇蹟。

我們來聽聽孔子對自己的評價: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不如丘之好學。

孔子不喜歡吹牛,別人說他是聖人,他不接受,但是他說,一個十戶人家的小村子,一定有比我忠信的人,但是比我好學的,沒有。所以孔子是一個終身成長心態的人。他還說: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過矣。就是他一直覺得他還有很多東西需要學習。

這樣我們結合孔子的生平,大致瞭解了一點孔子的故事,感謝大家!感謝公司!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