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睡早起早睡晚起晚睡早起晚睡晚起

笛卡爾有一個“我思故我在”的觀點,按照這個意見,人在深度睡眠狀態下是“不在”的——至少從自我感知的意義上說。

如果把“不在”的外延擴展到這個睡眠過程,那麼如下問題就很好解釋了:

  • 爲什麼有些人很晚還不睡但有些人很早就睡?
  • 爲什麼有些人很早就起但有些人很晚還不起?

——“在”和“不在”兩種狀態在特定時間特定場景下對特定人形成了不同的推拉態勢。

按照睡的早晚和起的早晚,作息模式可分爲四種:早睡早起、早睡晚起、晚睡早起和晚睡晚起,它們各有特色:

  • 早睡早起有益健康,在時間的利用率上也會更好——一般而言,經過一夜的休息,早晨時人的狀態會更好;
  • 早睡晚起能夠休息得比較好,適合心情不太好或十分疲倦的時候;
  • 晚睡早起能夠延長“在”的時間,工作產出會更多,能夠培養一個人的奮鬥精神;
  • 晚睡晚起雖然只是把睡眠時間段進行了後移,但由於晚睡,感受上似乎延長了“在”的時間。

既然作息模式各有特色,那麼有沒有一種簡單的方法可以幫助我們選擇採用哪種?

我認爲可以採用分析“在”與“不在”的方法:分別對入睡和起牀兩個分界面進行分析,確定都有哪些“在”的要素和“不在”的要素對你產生了影響,然後進行評估和價值判斷,結合起來就是你應該採用的了。

不同人的生物鐘不一樣,然而即便是同一個人,作息模式也可能變化,年齡、經歷、處境、心情、天氣等都可能對其產生影響,分析不可能面面俱到,只挑選那些對自己影響最大或自己最爲看重的即可。

Good Night!Good Dream!Good Morning!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