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嘉莹先生古诗词课读书笔记之十一

在中国诗歌史上有十分奇怪的一组诗,它们非常易懂,却又相当难解,艺术成就极高,却又没有留下作者的姓名,人人读了心中都觉得有所触动,却又很难说清受到触动的缘由。

这就是《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在写作态度上十分真挚诚恳,语言也相当平易浅近,丝毫没有后世诗人那种争新立异,逞强好胜的用心,但其意蕴之深微丰美却经受住了千百年来无数读者的反复挖掘,使每个人都能够有所得,或有所感。

清人陈祚明在其《采菽堂古诗选》中说:

《十九首》所以为千古至文者,以能言人同有之情也。人情莫不思得志,而得志者有几?虽处富贵,慊慊犹有不足,况贫贱乎?志不可得而年命如流,谁不感慨?人情于所爱,莫不欲终身相守,然谁不有别离?以我之怀思,猜彼之见弃,亦其常也。失终身相守者,不知有愁,亦复不知其乐,咋一别离,则此愁难已。逐臣弃妻与朋友阔绝,皆同此旨。故《十九首》虽此二意,而低回反人人读之皆若伤我心者,此诗所以为性情之物。而同有之情,人人各具,则人人本自有诗也。但人人有情而不能言,即能言而言不能尽,故特推《十九首》以为至极。”

这段话说的极好,《古诗十九首》所写的内容涉及很多人生中常常遇到的问题,写出了人们心灵深处最普遍也最深刻的几种感情的基本类型,这些感情来源于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凡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人,都不可能没有经历过,然而《古诗十九首》,却能把这些感情表现得如此低回反复,温厚缠绵,动人心弦,这也正是《古诗十九首》之所以能够千古常新的根本原因。

今日小记:

叶嘉莹先生对《古诗十九首》的评论很高端,说它们易懂又难解,艺术成就极高却不知谁是作者,能让人有所触动,却又说不清触动的缘由。

我想,好的诗歌就是这样子的吧!能够从个性中找到共性,找到人性中共通的部分,表现大家共有的情绪。诗是诗人写的,但却感觉到就是写自己。

上周找了一个下午逃出学校,在民国风的街上逛了一圈后情不自禁走进书店。我随意看着书架上的各种书,眼光被一本书打动。《一个人的朝圣》。

不知道在千册书中怎么会选了这一本。很多时候我并不懂自己,但有些下意识的行为能够帮我认清自己。

一个人,说明我就是独自的,是渴望实现自我呢,还是渴望自由?不知道。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朝圣,朝着一个神圣的方向而去。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翻开来,却是一部小说。作者的前言还是蛮打动人的,只是当时有很多人在我身边大声说话,家里长短,影响了我记住它们。只记住了一点那时的感觉。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第一章里的一个细节。一个老人,为了给一个即将告别世界的女人回一封信,走出妻子的唠叨,躲过邻居的骚扰,他并不想很快把信寄出去完成这样一个任务。而是边走边嫌邮筒怎的那么快就到了。他没有把信放进去,而是继续走向另一个邮筒。

虽然这个细节跟我的生活一点关系都没有。但我跟这个细节有共同点的地方在于,有时候也想躲一躲红尘。在上班的路上,在回家的路上,有时候觉得,怎么那么快就走到了。走到了意味着又进入了红尘,又将失去了自己。

《古诗十九首》里的诗歌之所以能有千年不衰的魅力,估计也是通过感发,写出了共情。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