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爲斷舍離只是扔東西,她們卻因斷舍離重獲新生 1 由增到減的蛻變 2 捨棄後重新出發 3 無爲得幸福

最近和幾個久未見面的朋友出行,一路上大家都對不文明的開車行爲憤憤不平。只有我淡然地安撫他們憤懣的情緒。

大家很羨慕我現在的處事態度:隨性而爲、不急不氣,和平而滿足。

幾年前的我,上車就會跟老公發脾氣,碰到紅燈就會埋怨他“你剛纔爲什麼不在變燈之前衝過去?”完全和現在的我挨不上邊啊!

當我告訴朋友,是斷舍離讓我有了如此改變,並且推薦她們也一起來踐行的時候,迴應中卻充滿了調侃的味道。“你把斷舍離說得太神了吧!扔點東西就能把性格改了?”


1 由增到減的蛻變

20幾歲的時候,從戀愛到結婚,總想能被無數次製造驚喜,總想被帶到各種地方去旅行,總想老公是全世界最寵我的人,家裏家外一把手。

想要得到的東西多,不滿足的機會自然就多了,生氣發脾氣是家常便飯。

一位同事姐姐跟我說,“你現在就是年輕,等你過了30歲,就不會想這想那了。你看我,你們都說運動健身,可我就覺得生命在於靜止;你們都想每天不一樣,我就想安安穩穩過完一天,踏踏實實睡個好覺。”

當時覺得姐姐你好無聊啊,我到30歲的時候,還是保持我現在的想法比較精彩。

從前想買各種漂亮的衣服、配飾,最大的願望是“一天三上身”,早中晚都有不同的造型。從前雖然嫌棄長頭髮又多又厚又不好打理,但每天各種樣式地換着。

從前公司家裏被我裝飾得滿滿當當,總覺得把所有喜歡的東西據爲己有、佈置在眼前,纔是最開心的方式。

轉眼,我已經步入30歲7個年頭了。似乎真的從30一二歲開始,各種念頭漸漸變淺變淡了。

30幾歲工作開始倦怠,找不到讓我心動的方向。人際關係也幾乎讓我窒息。每天回家就黑着臉拉着老公繞着小區不停地遛彎,也不說什麼。後來老公告訴我,那時候都不敢大聲跟我說話,如果當時懂點心理學,那時的我一定符合抑鬱的狀態。

無意間看到了《斷舍離》和《怦然心動的整理魔法》,這正是我從小就喜歡的整理呀!

我開始癡迷地跟着書裏的方法,把家裏不喜歡的、沒用的大小物件統統請出了家門,空空的走廊裏說話都有了迴音。身上的穿戴品只留下到現在爲止的133件,其餘全部捐贈或直接扔掉。

從前下班、放假總是想盡量晚回家,在外面待著怎麼都舒服。現在哪怕一週不出門,也只是想下樓散個步就好了。

我會享受發呆的時光,享受疊衣服、燙衣服這樣的體力勞動;可以用一個下午看一本書,不做任何其他事情,也不會覺得荒廢時光。

想起同事姐姐當年的忠告,才發現,能放下繁雜,做簡單的自己,真好。

2 捨棄後重新出發

《斷舍離》一書的作者山下英子老師與中國演員陳數有過一次深入的對話。

當陳數談到斷舍離對於自己的意義時,不禁潸然淚下。當年工作生活最艱難的那段時期,內心是無處安放的。

作爲明星,陳數所擁有的無論是物質還是名望都比普通人多出許多,但就是這種極度的“擁有”,讓她比一般人失去的更多。

在那段無以言表的艱難時光中,她遇到了斷舍離的“減法”理念和方法,開始試着將自己身邊的物品一件件清理、捨棄。

對大量物品的選擇的過程,讓她對自己有了更深的認知,找到了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才得以讓身體和心靈更加健康輕盈地重新出發。

如今的陳數,從2013年開始踐行斷舍離的減法生活已有6年之久,卻並不是過着苦行僧般沒有物質的生活。相反,正是斷舍離之後的瞭然,讓她找到了自己喜歡並享受的事物。

陳數愛口紅,在圈內更是以“標籤控”著稱,清晰高效地管理着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著名的“48支口紅”的故事,讓我們看到了陳數的精緻與用心。這些口紅全部用標籤標識,從最開始的文字到後來升級版的顏色標籤,一目瞭然,有序又有趣。

這樣熱愛生活的女人,幸福怎能不眷顧她!

3 無爲得幸福

其實,山下英子曾說過,她的”斷舍離“理念,正是來自於中國《道德經》第四十八章的內容。

“爲學日益,爲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爲。”

早在6000年前,老子就告訴我們,人生處事的方法無外乎兩種,一種是不斷做加法,不斷向外界所取;一種是做減法,減弱我們強烈的人生慾望。

當然不是一味地滅殺慾望,而是把它控制在一個適當的範圍內,會更容易輕鬆自在地感知到當下的幸福!

中國的千年文化中,“無爲”始終是一個很重要的行爲準則。當老子的思想已經在對東西方文化都產生深遠影響的時候,當無數人已經因此而得到自我們成長和救贖的時候,還要浮於“斷舍離”扔東西的表象,就真的是錯過了通往幸福最近的大門。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