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斷舍離一本書:講理容易,斷情難。 1、捨棄之前,制定自己的標準 2、理智難抉擇的時候,相信自己的身體 3、情感和故事,纔是舍與留的最高標準。

今天回答了知乎上的一個問題:

請教大家是怎麼斷舍離書本的?

因爲本人是極簡主義者,目前也想舍書。但是看到讀過的書都有其價值與魅力,就很不捨得,大家是如何決定書本的去留呢?

這是很多極簡主義、斷舍離人士等等常會提出的問題。

其實大家之所以會產生“舍”的困擾,是過度聚焦在了“方法”的層面。

無論是極簡,還是斷舍離,包括怦然心動、留存道等等,如果我們能首先理解了它們共通的那個“道”的層面,就會發現,所謂的方法,將不攻自破。

大道至簡,可以說一切的“舍”,最終的都在追求我們最熟悉的那個詞“中庸”。

即爲“極致的合適”。

所以,對每個人來說,只有無限地接近合適,而沒有統一的標準。


1、捨棄之前,制定自己的標準

人活到極致,一定是素與簡。

但極簡真的沒有一個統一的量化標準。每個人對極簡都必然有自己的特定理解。

在極簡的最初階段,可能會有很多人陷入到極簡數量的執念當中。

但伴隨每個人的必須之物不可能完全相同。

喬布斯的臥室最重要的只一盞檯燈,一張蒲墊。

江湖都稱,扎克伯格只穿一件襯衫,但其實他是有很多件同一種款式。

我們普通人的生活,除了自己的工作和學習之外,更少不了照顧到家人的感受。

你更在乎極簡的數量,還是質量;風格,還是品質;個人選擇,還是兼顧他人感受。

一切隨你所願的極致,都可以成爲你自己極簡的標準。

極簡只是“減掉煩擾”的一個結果。

人生每個階段需要“減”掉的身外之物,也必定與各自的成長背景、生活環境,以及當下的心理狀態息息相關。

所以,同一件物品,對己是無用之物,對彼卻可能是心頭至寶。

找到自己對“極簡”的理解,制定屬於自己的標準和原則,找到當下最舒適的那條“底線”,是行動之前,最重要的事。

2、理智難抉擇的時候,相信自己的身體

心理學上說,你能在瞬間想起的事物,一定對你有重大意義。也就是說,我們的身體會爲我們記住所有對我們真正有意義的事情,那些記不起的呢,自然就說明對我們不是真的重要。

《身體從未忘記》這本書,就詳細地從神經學和心理學等科學,論證了身體的記憶對曾經的情感,以及對我們人生的影響。身體可以療愈我們的心靈,更比大腦值得信任。

當你拿起一本書,身體在去與留之間左右徘徊,這本身就說明了你並非全然喜愛着它。

如果你想讓自己果斷一些進行取捨,其實這個時候就可以選擇“舍”掉了。

因爲選擇留下,也同時積攢了缺憾。

3、情感和故事,纔是舍與留的最高標準。

講理容易,斷情難。

如果是一本有用的智用類書籍,捨棄,還可以再買。

如果是一本戀人送你的Ta最喜愛的書,對一個分手後的你來說,留下,就意味着不開心,而捨棄,就意味着你必須做好了割捨過去的準備。

如果你認爲對物品的不捨,可以被內心撫平,那麼捨棄無妨。

如果因爲捨棄而久久心生悔恨、自責,那麼或許它還沒到那個離開你的時候,說明你的心還沒有做好準備。

那就坦然留下吧。

極簡最終是要輕裝前行,物品的負擔要放下,更應該放下的當然是心理負擔。

能接納當下的人,其實已經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極簡主義”。


願這位提問的網友,和閱讀此文的你,放下糾結,快樂極簡!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