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炕的记忆

白鹿原上的冬天虽说没有大西北那般寒冷,但在关中道上也算是比较冷的。往往比市区内明显地要冷几度。

在过去,没有暖气,没有电热毯,白鹿原上的人都是怎样过冬的呢?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人是最赋灵性的动物,为了生存,人们在面对困难时只能积极应对,摸索出一些简单易行的土办法。

白鹿原上过去冬天最低气温可达到零下二十度左右。冬天天短夜长,白天干干活,出出力也不觉得太冷。漫慢长夜,如果不采取一些措施,那嗞味可不好受。因此,每户人家都离不了一个火炕或是火烧的炕。

火炕就是炕和锅灶头连在一体的,它们一脉相通。这种炕不用任何燃料专门烧它,经济实惠。只要做饭、蒸馍,动了烟火,锅灶头的火和热量就被炕洞吸了进去,做饭,烧炕,一举两得。一天只要三顿饭都动了烟火,那炕一天都能保持其热度。

火稔头,就是火炕最接近灶头的那一片地方最热。小时候娃娃多的人家,一到晚上可就热闹喽,他们像狼叼猪娃一样,你推我搡,吱哇乱叫地争着抢火稔头这块风水宝地。

不是所有的火稔头都是抢手之地,有的火炕盘得灵巧,见动烟火就滚烫滚烫的,那时炕席下铺着麦秸,若是某一天烧火太久了,比如过年时一天连蒸好几锅馍,那炕就烫得睡不成觉,有的还可能会引燃炕面上的麦秸,进而把芦席着个大窟窿。我小时曾见过这种情形,既晦气丢人还是一个不小的损失。有经验的人,事先把被子席子揭起,让暴热散一散,差不多不太爆热了,放下席子,被子保持住温度。

火炕睡人数量有限,而且男女长幼有别,人多口杂之家在厦房里也要盘上几个土炕,每个炕都有炕洞(煨洞)。冬天最冷的时候就给炕洞里煨进一些麦秸,麦糠,锯末、干牲口粪、玉米杆之类的燃料,炕洞口煨一把易燃的麦秸。点着炕洞,还要用扇子搧几下。煨炕的燃料之中麦秸最不经燃,用它作燃料烧炕的结果是,正如乡党们所戏称的那样:"前半夜炒肉片,后半夜凉冻肉。所以,一般不用麦秸烧炕,用土麦糠居多。

煨炕最扎实的燃料要数锯末了,能耐长长一整夜,第二天大半天都是热乎的。锯末煨的炕最大的优点就是温而不燥,热度适中,热劲持久。但锯未要掏钱去买。那时人们都很艰难,宁愿捡牲口粪也舍不得花三四块钱买几麻包的锯末。

冬季是牲口放青的季节,牲口满麦地里跑。我们经常看到有的人就挑着旦笼捡牲口粪,回来晒干了煨炕取暖。

随着电器化科技化的的不断普及和发展,现在的冬天,人们都用上了经济实惠,干净环保的现代化电器设备,比如:气暖,电暖设备。曾经的火炕,早已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将成为我们难忘的记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