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就已经铺展开来

132结果思维以及三大定律|认知笔记|逢忌之薮与魏国的覆灭:

结果思维是一种把自己的能力和行动转化为价值的思维方式。

沟通只是一个过程,而达成共识才是结果--你经常听到有人说:"我沟通了啊,但是他就是不听。"其实这个过程没有结果,对于别人来说,你什么都没有做过。

学习只是一个过程,学到东西才是结果--你经常听到有人说:"我每天起床都看专栏。"但是第二天你问他记得多少,其实并没多少。过一周你问他--有什么改变?其实没有什么改变。这样也就没有给自己的人生留下什么结果。我们身边常常有忙碌一整天却没有结果的人。

结果的第一定律:结果>过程。

如何让结果进一步增值呢?

那就需要让结果变得可以交换--只有可交换的结果,才是有价值的。

比如说学习这件事,很多人会在专栏下方留言,这算是一个给自己的结果。你不妨自己感受下--哪些留言对你更有价值?

我估计是这三种人:提出好问题的人给人思考,提出好建议的人给人观点,现身说法的人给人激励,这些结果都产生了价值,可以被称为"产品"。而很多人的留言更多是交付给自己的结果,并没有交换价值。所以他也并没有因为结果增值。

结果的第二定律是:有交付价值的结果>无交付价值的结果。

我们继续想象下:假如有一个人不仅仅把结果留在留言区,而是持续记录,整理,思考,行动,然后总结经验,形成文字,发表在更大的平台上。这些文字不断地在网络上传播,散布,跨越时间空间……在他休息的时候,这个结果依然带着他的信息在传播……这个结果会不会让他更有价值?

结果的第三定律:能复制的结果>不能复制的结果。

周显王八年(前361年),秦孝公逾年改元,公孙鞅就位,也是魏惠王九年,魏迁都大梁,并把逢忌之薮赐给老百姓。

1最近一直在讲公孙鞅变法,今天画面一转,要谈谈战国时代的农业政策里具体的内容政府如何处理山泽之利。

2逢忌之薮:魏国的一个地名。逢是逄的异体字,读pang。薮sou,生长着很多草的湖泽,又叫做逢泽。春秋时代属宋国,是打猎好地方。

3魏晋年间,竹林七贤里的名人阮籍的诗《咏怀》里徘徊蓬池上,还顾望大梁,蓬池也就是逢忌之薮。

4魏惠王时代,逢忌之薮是首都近旁湖区,水里有水产资源,岸上有林木资源。

5山泽之利:凡山泽地带,都属于国家禁区,这些地方的产出称为山泽之利,归国君所有,绝不对老百姓开放。

6历朝历代,遇到什么特殊局面时,统治者就会解除一部分禁令,叫驰山泽之禁。

7壹山泽:政府要把山泽之利垄断起来,不对老百姓开放,老百姓没有采摘、狩猎的生计,想活下去就只能种地。

8公孙鞅的基本思路就是:必须断绝农民的其他活路,才能提升农业。

9所以,那时候想要当个隐士其实也挺不容易的事。

10前360年,魏惠王在新都大梁附近兴修水利工程,开凿运河,引黄河水进圃田泽,又挖一条大灌渠,引圃田泽水浇农田。

11鸿沟:这条渠就是鸿沟的前身,是楚汉相争,以鸿沟为界的那个鸿沟。

12魏惠王三十一年(前338年),水利工程扩大至把周围河流连成一体,粮食产量大幅提高。

13公元前225年,秦国大将王贲攻打魏国,引鸿沟之水猛灌大梁城。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