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应该呈现阶梯性——余映潮《饮酒(其七)》第一课时听课笔记

文/涅阳三水

课堂一开始,老师直接带着孩子们进入,第一个环节是常识积累。

陶渊明先生的基本认识,他的名、字、号,以及籍贯地点,加上他的一生的贡献——著名的诗人散文家。

学生读了这些之后,老师又讲解了五柳先生的来历,并让学生进行了批注;接下来又解释了陶渊明一生的转折点,29岁入仕,41岁辞官,从此过着躬耕隐居的生活。

对于“躬耕隐居”这一词语,老师又做了讲解,并引出了一个典故——不为五斗米折腰。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这才算进入了本节课的学习。

。。

学生齐读了这首诗。

老师强调了“道狭草木长”中长的读音,并且说了人教版读长(zhang)苏教版读(chang),到底读什么呢?

老师强调了是因为“夕露沾我衣”的缘故,能够沾湿衣服,是因为在生长吗?绝对不是,应该是草木长得长的原因。

这让我想起了,在西师大教材当中,五年级的第一课里,有“头朝菱”,究竟应该是读头朝(chao)菱还是头朝(zhao)菱呢?

在考试的试卷当中,答案呈现的是(chao),致使我给孩子讲为(zhao)就出现了错误,弄得我没办法坚持自己的意见了。

因为这个,我还给西师大出版社写了信,但是一直无果。如今改了教材,再不为这事儿犯纠结了。

。。

老师出示了陶先生的千古名文《桃花源记》,又对陶先生做了讲解,让学生记下了清高洒脱,怡然自得,安贫乐道这样几个词语。

接着老师又讲解了《饮酒》这一组诗的来历,一共20首,都是归隐后所作,并由此引出了今天要学习的《饮酒》(其五)。

这样一个入题,真是相当丰富。

从作者简介到历史典故,从广为流传的诗文作品的性格分析,一个立体的陶渊明,就已经站到孩子们的面前了。

老师将人物的焦点聚集在人物和作品上,引领着学生从陶渊明的好嗜酒这一方面,引出了这节课所要学习的诗,可谓是用心多多!

。。

接下来,老师引领学生,开始训练朗读。

大屏幕上,出示了句子中的节奏线,并且提示说语速不能快,要有徜徉其中的感觉。

学生读了之后,老师提示还要读出悠长的味道——“问君何能尔”的自信,”采菊东篱下”的陶醉——都要读出来才好。

读过了之后,理解字词,是引导学生在书本上做旁批。

理解了字词的意思,继续回到朗读中来。

这一次,老师强调了句子中关键的停顿。

学生按照老师提出的意见,又读了整首诗。

老师听后,又强调说,要读出10个句子的层次,中间有三个层次,层次之间要略有停顿。

学生就展开了回答,前四句是第一个层次,中间四句是第二个层次,余下的就是第三个层次。

学生再一次齐读之后,老师就做了肯定,朗读训练就告一段落。

接下来,一个学生读诗句,其他学生读译文,再接着又尝试进行背诵,这个读的训练,才算是真正结束。

。。

把这段文字从头又读了一遍,对于余老师的朗读指导很是佩服。

第一次,要求读通顺;第二次,要求读出节奏;第三次要读出理解,第四次要读出意境,第五次要读出层次。

这样的阶梯性训练,实在是我们语文老师应该努力学习的。

想到自己的语文课堂,虽然也有读,但读的目的仅仅是上课,并没有落实到孩子的素养上来,实在是欠缺至极!

想着,在以后的日子里,朗读训练也要努力加大练习,不仅为课堂,更为孩子们的整体语文素养考虑才行。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