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向精英的教育,可能只是培养出《优秀的绵羊》

《纽约时报》称这本书可能会在美国历史上留下永久的印记,该书作者威廉.德雷塞维奇作为一位耶鲁大学教授,对美国常青藤精英教育作出反思,写出了这部颠覆美国中上层阶级价值观的警世之作。

威廉在常春藤待了24年之后,感觉到美国教育系统下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大都聪明,有天分、斗志昂扬,但同时又充满焦虑,胆小怕事,对未来一片茫然,极度缺乏目标感。他们非常善于解决手头的小问题,却不知道为什么要解决这些问题。

这本书引起我们思考的问题是:

我们拥有独处反思的能力吗?

作者认为,反思能力是精神生活的关键,而独处则是反思的前提,反思——独处——精神生活,之前似乎从未有人让学生思考过这些个问题,所有人都老实巴交的朝着一个目标前进。

我们认为考上名校的学生就是“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最后赢家,但是现实不是这样,这些年轻人身上寄居着恐惧、焦虑、失落、无助、空虚和孤独。

进入大学以后,这种情况丝毫没有改善,而且事情还在恶化。大学给予了学生们自己决策的权利和自由,这种突如其来的自由,需要的是强大的自理、自立和自控能力,但是很明显很多学生没有充分准备好。

所有能够做出成绩的人,活得明白的人,必须要能享受独处的魅力,学会自己思考,这不是扎堆热闹能带给我们的。

教师的本职与学生最核心的能力是什么?

教育既不是为解决工程类问题存在,也不是为灌输大量知识而存在的。“教育”的拉丁语本意是“激发”。

优秀教师是优质教育的必需品,教师工作的本质,是激发并唤醒潜伏在每个学生体内处于休眠状态的能量。如果我们有幸在自己的生命中遇见过这样的良师,对这种经历就不会陌生。

学生不是纯粹被动的,苏格拉底曾经在柏拉图的《会饮篇》说过,老师如同以为“接生婆”,倘若“你的灵魂受孕了”,老师将帮助你释放无数的思想。老师只是个助产士,帮助你发现它,并迎接它的到来。

不少学生认为上学习的目的并不是学习,种种迹象似乎在警告我们,学生质疑教育的本质,甚至不相信教育。

回到上一点,当你有了自己思考的能力,慢慢理清自己心中最需要的,并不断的努力,老师才能更好的帮助你。

教育者应该做更好的引领者,而不是填鸭者,那只能生产不快乐的生产线批量化机器人。

上大学是为了让教育支配你,还是学会主宰自己的教育?

教师是关键,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家长或大学生都在迅速寻找良师,并要用于在课堂之外同他们建立关系,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至于具体的专业选择,听从自己的直觉,一定要选择一个让你能够兴奋四年的专业。大学是完全属于你自己的,大学代表人生一次机会,善待这次机会,记住最重要的因素不是你就读的学校,而是你自己本身。

学校之间的最关键的差异永远是学生群体,相比较而言,非顶尖学府的学生更有趣,更有好奇心,更加开放,对自己拥有的一切更有感恩之心,同时,他们不会那么咄咄逼人或自命不凡。它们更像是伙伴,而非竞争对手。

精英学校无力扭转社会的不平等,甚至在雪上加霜,虽然我们已经进入一个多种族、男女平等的经营治理模式,但这种模式本身又会形成新的特权阶层,而我们的教育系统在想这个方向发展。

以前写过一篇文章,《小学入学免试,体现出社会阶层固化日渐明显的趋势》,我们无力去改变精英模式,或者扭转自己和孩子阶层,但是,在唯一看似公平的高考制度前,我们在奋力拼杀时,还是要注意成绩以外的内容,譬如自己独立的思想,对于学习和生活的热爱,我们是为了什么而努力……或许,一群优秀的绵羊,最终敌不过几只卓尔不群的饿狼。

只是,怎样培养孩子狼的思维,从固化机械化的教育模式中找到自己成长的道路,还需要我们更多的思考。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