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黑客之決斷

以終爲始,基於整個家庭發展的節奏,我們沒有刻意培養兒子的才學技能,反而是在眼界見識上費盡苦心,尤其是做決斷的能力。事實上,不少人不是很理解,或者是隱約知道決斷重要、卻對重要到何種程度缺乏足夠的認知。

足智多謀是技能,善決果斷卻是氣度。

因爲從小受演藝故事的影響,加上自己資質愚鈍,對“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的羽扇綸巾形象有本能的仰慕,所以我最開始研究仿效的對象是張良、陳平、郭嘉、賈詡一類的人物,覺得他們算無遺策、智幾近妖。刻意模仿的過程是在實戰經歷中用學到的來嘗試應用,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結果倒是頗爲有效。只不過在很長時間內僅僅是針對具體問題想解決方案,很單一的線性思維。

直到年歲漸長、閱歷漸豐,才意識到相比出謀劃策,臨機決斷要更難一些。做事必然會涉及更多人的資源,每一個決定都關乎更多人的利益。多謀需要的是邏輯縝密、以及足夠閱歷沉澱出來的智慧,而善斷需要的卻是冷靜理智的心理素質以及更重要的雄宏寬廣的氣度。

再次祭出我引用過無數次、奉爲座右銘的一段來自《吳子·治兵》的話:“凡兵戰之場,立屍之地。必死則生,幸生則死。其善將者,如坐漏船之中,伏燒屋之下,使智者不及謀,勇者不及怒,受敵可也。故曰,用兵之害,猶豫最大。三軍之災,生於狐疑。”

兵者,死生之地,血肉橫飛戰場就是叢林法則,從中總結出來的智慧可以說就是貼近天道的。戰場上危機四伏、瞬息萬變,爲將者指揮大軍臨機決斷只在毫釐之間,所以“用兵之害,猶豫最大”,所以纔會有“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的感慨,因爲稍有猶豫就可能會導致全軍覆沒、身敗族亡的結局。

鴻門宴上,項羽優柔難決,放跑了大敵劉邦,氣的范增摔玉珏而去;雖然霸王豪勇蓋世,但帶着子弟兵征戰天下,將大好局面逐漸喪盡,就是因爲在一次次的難以決斷中錯失良機,韓信曾評價項王見人恭敬慈愛,關注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等到真有立功的,把印璽在手裏盤圓了都不放出去,只有婦人之仁,可謂一針見血。

再說韓信,身爲漢初軍神,兵略智謀都是當世翹楚,劉邦說他“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蕭何說他:”國士無雙“;後來領兵滅趙亡齊,叱吒風雲,楚漢之爭,韓信作爲決定勝負的第三方勢力,是項羽、劉邦都在爭取的對象,其時策士蒯通對韓信有一番透析大勢的說服,決定天下在自己的只掌之間,應該分割而立,天賜良機而不取,反而會遭大禍,我每次都會擊節讚頌蒯通於時勢洞悉至深,後來的歷史與蒯通所言分毫不差。楚漢交戰正酣、相持不下,韓信動輒決定天下走勢,即便兩不相幫、待得兩敗俱傷之時,以他之兵略出則橫掃天下、定鼎中原。韓信優柔寡斷,最後在長樂宮痛呼:”悔不用蒯通之言,死於女子之手!“韓信之能可以說是冠蓋古今了,可最後卻毀於猶疑難斷。

東漢末年,郭嘉北上見當時雄主、四世三公的袁紹,然後跟辛評、郭圖曰:“夫智者審於量主,故百舉百全而功名可立也。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機。多端寡要,好謀無決,欲與共濟天下大難,定霸王之業,難矣!”

“多端寡要、好謀無決”是不足共舉大事的。

人的層次境界有別,如果你的追求是歲月靜好的安穩日子,打份工、做好自己分內的事,沒有氣魄、沒有決斷也並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因爲一個好的謀士,只需要出謀劃策,所以足智多謀就是能力高低的標準,你只要能提出足夠多的方案就很好的完成了自己的職責。

只不過生活有很多維度,總有需要自己拿主意的時候,沒有決斷的思維繫統,就只習慣過有人給安排、隨波逐流的日子,可能一世平順,也可能歷經坎坷,只能是看命。

而最終縱觀全局、拍板定案的卻是領導者,一身之系,關乎所有人的利益,容不得半點差錯,那種壓力與擔當不是謀士可以承受得起的。

回到本文開篇關於孩子的教育問題,我們從兒子有意識會說話開始就很認真的問他的意見,爲的就是培養“主人翁精神”和臨機決斷的素質,而強迫學什麼奧數、鋼琴、舞蹈之類的技能,都是在煞費苦心培養優秀的打工族,我們做的就是要讓他養成審時度勢、殺伐果斷的性格,而這個,纔是領導者的核心素質。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