淵源脈絡

世人都知道當下博弈的棋手是中美,可以說全世界的風雲激盪都是這兩國家明爭暗鬥的餘波,但國家之間的博弈又不能只算兩個國家。

當初日本要入侵中國,是它自己就能幹得了的嗎?不是的,它需要美國、英國、德國支持,否則它的原材料、鋼鐵、設備、軍工根本無法支撐。同時,歐洲面臨大戰,英法德蘇俄美國混戰在一起,法國擠兌英鎊,資本流失至美國,美國再貸款支持英國,德國面臨經濟危機,不得不撕毀凡爾賽條約備戰,開始只是針對波蘭和法國,英國後來才捲入,此時爲了遠東市場,英國支持日本對華侵略,美國也同樣支持,因爲它孤懸歐亞大陸之外,可以大量賣戰爭物資,中國呢,只有蘇俄支持。

但從長期看,日本國土太小、資源匱乏,缺乏戰略縱深,難以長期支撐戰爭,英國陷入戰爭後爲了取得蘇俄支持對德作戰,只能放棄日本,日本不得不南下爭奪橡膠和原油,於是觸及英美利益,當時美國想要佔領菲律賓。

這一連串的事件,把日本拖向只能與德國同盟,對美英作戰。

這樣,日本同時面臨了蘇俄、美國、英國、中國的戰爭,這個時候緬甸雲南印度到重慶的物資運輸路線在各大勢力支持下才打通,到此時中國就註定會笑到最後。

日本不得不打緬甸遠征,戰線越拉越長。誰都知道日本已經持續不了多久了。

中國用自己的遍體鱗傷把日本耗的精疲力盡,這個時候,美國介入太平洋戰爭,紅軍進入東三省滅關東軍,日本戰爭失敗。

這一連串的事件又把中國置於一個歷史選擇上,朝韓戰爭,中國被捲入。

這個歷史選擇的根本在於:一窮二白的新中國要搞發展是嵌入是盧布體系還是美元體系。

新中國其實沒得選。

美國希望中國繼承大量債務,也支持國民黨在臺灣,又佔了日本開始對韓作戰,飛機轟炸到鴨綠江這邊,國民黨帶走了所有的黃金,導致新中國法幣沒有錨定物,美國又想要中國承擔債務,如果中國當時選擇美元來決定自己的貨幣體系,那就逃不過一直被榨乾的命運,窮困潦倒。蘇俄這邊又一直在支持,所以就就能選擇盧布體系。

那麼援朝抗美(注意順序)就是必然的。

正是血戰朝鮮的投名狀換來了蘇俄給與了全面的資金和技術扶持,初步幫助中國建立了工業體系。但以教員的雄才大略和中國幅員遼闊、歷史厚重這樣的大國背景,註定不會一直在盧布羽翼之下,從拒絕旅順港租借蘇俄起(不凍港是蘇俄的核心戰略),兩邊的矛盾就無法掩蓋了。

中國不得不自力更生,以農補工,經濟也處於崩潰邊緣,於是不得不另尋出路,轉而西向與美國和解,教員牽手成功,經濟改革則是鄧公的設計。

中國開放,最先提供支持的事死敵日本,背景實際上是日本與美國的博弈,暗地裏要扶持中國市場,日本商品當時已經在美國遭遇貿易保護主義,兩岸三地的華商需要市場縱深,又有血脈的優勢,蜂擁而入。在華人和日本商人佔得先機後,廣場協議生效,日本遭遇空前的衰退,也正好需要中國市場來帶動。

歐美資本在九十年代之後纔來。此時的私營企業已經接近完全成形,歐美資本如果不選擇這樣的工業基地和龐大的人口紅利,也不符合資本嗜血的本性。

當時的總理正好借勢推動改革,一方面分稅加強中央,一方面加入WTO,其實沒有WTO歐美日也需要中國的市場,但如果不進入,對外沒有信用加持,就不會有指數級的發展,更重要的對內當時改革的阻力可是不小。

2001年加入世貿,黃金二十年大發展,2021年開始再次進入改革期,也開始了新一輪的大洗牌和闖關。

也是絕大多數人必須面臨的考驗,扛過去更上層樓,抗不過去,自求多福,大家各憑本事。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