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电影剪辑来学习,调换“环境”背后的思考?

某人问:“我在祈祷的时候能不能吸烟?”  神父:“不可以!”

“那我在吸烟的时候,能不能祈祷?”

神父:“当然可以啊!”

大家有没有发现神父是通过什么来判断这个行为的好坏? 是通过刻板的印象!

传统观念中,我们都认为祈祷是积极的正确的、神圣事情,在这个行为当中加入吸烟这一消遣的成份当然不能接受;而反之,在吸烟这个娱乐消遣的行为中,加入一些神圣的事情当然是可以接受的。所以我不禁在想,我们判断一件事物的性质、好坏,决定喜欢还是讨厌它很可能不是因为事物本身,而且事物的周围的环境、表象来确定的。

举一个例子:在一个互相以老师、学生互相称呼的情景,由一个人在另外一些讲一些他们所不知道的故事。这个环境里有讲台、有黑板、有课桌、有教材。我们管这种行为叫学习、叫上课!而且是大部分人都不太喜欢的上课?

假如,我们把学习的场景换到另一个“环境”当中,给我们讲课的不是老师,而且其他身份的人,比如前些年很火的那篇文章《跟叫花子学MBA》,就是把教师的身份换成了一个乞丐!我们就会觉的相当有趣,连对学习本身的排斥和讨厌也都一扫而空了。

那假如我们把学习的行为的环境从教室里面搬出来呢?换到大街上、换到旅游当中,等等 这不就是生活当中的社会实践、和“游学”吗? 显然我们是更喜欢的。

那既然只需改变一些因素,就可以扭转我们对某一事物的看法,为什么不好好利用呢?

比如,大部分孩子不喜欢学习、而喜欢玩游戏。 为什么不把 学习的内容放到一个玩游戏的场景当中来。

这只是一点胡思乱想,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启发!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