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議“父不教子”

      父不教子一詞在教育行業中尤爲流行,大家理解的意思是,自己不能任教自己孩子所在的班級。理由是孩子對自己過於瞭解,善於兼施教師和父親或母親的雙重角色。所以即使是在同一年級,也會有意不執教子女所在的班級。

    其實孟子早在2000多年前就已經探討過這個問題原文是這樣的:“公孫丑曰:‘君子之不教子,何也?’孟子曰:‘勢不行也。教者必一以正,以正不行,繼之以怒,則反夷矣。‘夫子教我以正,夫子未出於正也。’,則是父子相夷也。父子相夷,則惡矣。古者易子而教之,父子之間不責善。責善則離,離則不祥莫大焉。’其大意是:教育必須用正確的方法去進行,可一旦沒有效果,則必然會發怒,一發怒,就會產生負面影響,損傷父子之間的感情,也不會收到預期的效果。這句話說的很對,但仔細想想,如果做父親的能從始至終使用正確的方法去教育子女,父不教子這句話又有多大意義呢?恐怕是一般人做不到而已,或許是爲自己解脫找藉口。

  最近一段時間,女兒和班裏的幾個小夥伴玩的起勁,常常是一人有難幾人相陪。從孩子的情感方面來說,這是一個好事。說明孩子已經知道了自己的情感皈依,學會了交朋友。可是這幾個孩子自認爲成績還行,在一起抱成團公然無視班級紀律,共同挑釁老師,就不是好現象了。在我發現幾起事件之後,開始對女兒進行了說教,一是說在一塊應該做一些正能量的事情,在全班以及全校學生起榜樣帶頭作用,要相互進步,相互鼓勵纔算真正的朋友。許是這段時間和幾個比較有思想的夥伴在一起久了,多少會受影響,不但給我頂嘴,還不給好臉子看,尤其是這一週的前四天,基本處於僵持狀態,這在原來是沒有過的。

      週五到校門口,我看她着急打開車門,又想一句話不說的走進校園,便叫住了她“今天在校門口陪媽媽一會吧。”,結果她親眼目睹了每一個過往的孩子,親切熱情的和我打招呼,尤其是我們班學生,一看見我格外的開心“張老師,今天有一節美術課你上不上,上午你有一節課沒時間給我們上”,那這樣的話,女兒充滿疑惑的望着我,知道他心裏是怎麼想的,他認爲美術課是孩子們喜歡的課,是任何老師都不能佔用的課,哪有要求佔用的道理?其中有兩位一年級和二年級的小朋友,拉着我問長問短,久久不肯離開,我從女兒的眼睛裏讀到了疑問“他們怎麼和你那麼熟,你又不是他們的老師?”,“這是媽媽新交的兩個朋友。”,到了週五晚上,我帶她去洗澡,她開始對我放臉了“媽媽,怎麼有那麼多學生喜歡你?”,“我也不知道爲什麼大家喜歡我,我也納悶他們的老師——你的媽媽,爲什麼你不喜歡呢?”,“其實,也不是不喜歡,就是如果我不按他們的要求去做的話,他們就不和我玩了。”,知道原因了,一直以來,女兒太缺乏玩伴,八九歲也正是情感需求的時期,而我也一直沒有特別去注意這個問題。“媽媽支持你交朋友,以後咱們住的近了,你也要求這些小夥伴去咱們家裏玩一玩。但是前提你得一個有思想有主見的人,學會分辨是非,與正確的觀點,我們支持對於錯誤的我們要幫助對方改正,不能改正的我們堅決不能盲從。”,女兒認真的點點頭“媽媽,你可不可以去我們班爲我們上一節課啊?我也想聽你講課”,“這個簡單!”,看來有時候還是有必要交換一下身份。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