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早禁酒令,羣飲殺,是受了紂王“酒池肉林”的影響

對於好酒的人來說,酒就是最佳的知己,最好的寄託,酒可解相思,酒還可忘憂愁,但酒也不太講情面,一但貪杯,就專治各種不服,少酌怡情,大喝傷身,真是一醉暈三日。

現代社會,因爲酒駕事故頻發,每每奪去無辜生命,在開車不喝酒、喝酒不開車等等約定下,也相當於對喝酒施行了一定的禁酒令。但在我國最早古老的禁酒令中,要求是更嚴格的,聚衆喝酒,是殺頭之罪。

中國釀酒最初起源於夏初或夏朝以前的時期,距今已經有四千餘年的歷史。

雖然醉酒誤事,但酒卻一路伴隨着人類文明發展了幾千年,而酒的滋味也越來越醇厚精緻。無酒不成席,成爲我們華夏民族根深蒂固的傳統文化。

中國歷史上有關酒的故事很多:晉代詩人陶淵明不能一日無酒;唐代大詩人“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喝得越多他詩寫得越好。關於他的事業和死亡,有種種不同的傳說,都與飲酒有關。其中最富於浪漫主義情調的,是說他醉後到採石礬的江中捉月亮落水而死。

宋女詞人李清照,也同樣是一枚酒友,女人好酒,從來不是什麼祕密。在她的《如夢令》、《醉花陰》等詞中有寫“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等等。看得出來,她也愛晚上喝酒。

而早一點的“唐宋八大家”中的蘇洵、蘇軾、蘇轍父子三人,也都喝酒。尤其是蘇軾,可以說是一位酒的愛好者、品飲家、鑑賞家、還會釀酒,旦同時又是禁酒政策的擁護者,他大力推崇周公(姬旦)的禁酒之訓。

那麼,周公爲什麼要隆重寫下禁酒令文告《酒誥》呢?

其實在他之前,第一個王朝,夏的高祖大禹,也發佈了禁酒令。

因堯的兩個女兒:娥皇、女英,將儀狄釀的酒進獻給他,大禹品嚐後覺得很好喝,並說到“後世必有以酒亡其國者”,於是下了一道手諭,詔令儀狄不要再釀酒了。但他發佈的禁酒令,對後世並沒有起到任何警示作用。

相反,夏朝末代君王桀“做瑤臺,罷民力,斂民財,爲酒池糟。縱靡靡之樂,一鼓而牛飲者三千人”,夏桀最終因貪杯而丟了天下。

然而,繼任統治的殷商,也沒有擺脫縱酒亡國的命運。紂王“以酒爲池,懸肉爲林”,下令在沙丘平臺用酒裝滿池子,把各種動物的肉割成一大塊一大塊掛在樹林裏,這就是所謂的“酒池肉林”,以便一邊遊玩,一邊隨意喫喝。同時又叫裸體男女互相追逐嬉戲,最多一次竟然連喝了七天七夜。生活糜爛荒淫至極。最後商朝就在他手裏滅亡了。

周公姬旦被譽爲與孔子齊名的聖人,孟子首稱周公爲“古聖人”,並將周公與孔子並論,足見尊崇之甚。荀子以周公爲大儒,漢朝劉歆將周公的地位駕於孔子之上。

而周公之所以頒佈禁酒令,也是受前朝滅國之鑑。他幫助其兄武王滅了殷朝,建立周朝,兢兢業業,直到武王駕崩後,因侄子成王年幼,尚在襁褓之中,爲了穩定來之不易的周朝天下,他暫時代替成王登位處理政務,於六年之後還政於成王,在這六年之中,他爲周朝的穩定建立了紮實的根基,禁酒令就是這個時候頒佈的,從中也可看出他治國的中心主張。

按照順序,周公上有其兄管叔鮮,下有其弟蔡叔度、霍叔處等等,怎麼樣也輪不到他來君臨天下,因此,這三個兄弟心有不滿,就散佈流言說:“周公將對成王不利。”開始了權力之爭,這三人勾結前紂王的兒子武庚,並聯合東夷部族反叛周朝。

周公奉成王之命,第二次舉兵東征。並順利地討平了三監的叛亂,誅斬管叔,殺掉武庚,流放蔡叔。

爲了收服殷之遺民,周公封另一個兄弟康叔於衛,令其駐守故商墟,以管理那裏的商朝遺民。分給他殷民七族:陶氏、施氏、繁氏、範氏、樊氏、飢氏、終葵氏,多是些有某種手工藝專長的氏族。康叔封地不僅面積大,而且統有八師兵力,以防止殷民的再度反抗。

爲了更好的管理商朝貴族俘虜“殷頑民”,周公遷居洛邑(洛陽)。在康叔上任時,先後給衛康叔《康誥》《酒誥》《梓材》三篇文告。

其中《酒誥》,就是禁酒令。他告誡年幼的康叔:商朝之所以滅亡,是由於紂王酗於酒,淫於婦,以至於朝綱混亂,諸侯舉義。到殷墟後,首先要求訪那裏的賢人長者,向他們討教商朝前興後亡的原因;其次務必要愛民。

《酒誥》主要包括幾個方面:第一,只有祭祀的時候纔可以飲酒。飲酒誤國的原因是酒後“喪德”,這已經被前代和本朝所驗證。第二,飲酒之時需要用道德約束自己不要喝醉,做到“德將無醉”——有德行的人是不會放任自己喝醉的。第三,要減少釀酒,愛護糧食。

其中,厥或誥曰:‘羣飲。’汝勿佚。盡執拘以歸於周,予其殺。又惟殷之迪諸臣惟工,乃湎於酒,勿庸殺之,姑惟教之。有斯明享,乃不用我教辭,惟我一人弗恤弗蠲,乃事時同於殺。”

說的是在有祭祀慶典的時候還是可以喝一點。羣飲是不行的,不可放過,要通通捉了拘押到我這裏來,由我來評判,要殺,也未必殺,嚴重的才嚴懲不貸。

這條文告首先是建立在《康誥》《梓材》的“明德慎罰,不敢侮氓寡”、“康民”、“保民”、“裕民”、“庶民”、“安民”的基礎上的。上上下下不虐殺而“敬寡”,而“合由以容”,勤用明德、反對“后王殺人”,才能“萬年惟(爲)王”的施政方向。

因此,殷民因爲喝酒而觸犯了殺頭之罪,他要求“歸於周”,其實是由他來做壞人,要康王保持一個不孽殺的新君主形象,處罰要慎重,要依法從事。至於改造陋習——酗酒,一是限制,二是引導,三是區別對待。

周公的主要治國理念——制禮作樂和敬天保民,“仁”“禮”治國思想使孔子深受影響。公元前497年(魯定公十三年),孔子帶着一班貴族,奴隸主的子弟,以保住、恢復周禮制度爲目標,周遊列國,到處勸說、謀官力求施展自己的主張。

其實周公也並非完全禁酒,主要是想引導民衆把心思放在正業上,殷民去“藝黍稷”即種莊稼,也可“肇牽牛,遠服賈”,去經商養父母。而工匠飲酒,另當別論,不要殺,姑且先進行教育。

這對於我們現代人來說,酒桌文化已經千奇百態,豐富多彩,經商娛樂,各種社會活動,都差不多離不開酒了,但奉勸還是少喝,適量而飲。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