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俗世中世俗

        曾经不知道在什么地点读过这样一首诗,诗是这样的“天下风云出我辈,一入江湖岁月催。皇图霸业谈笑中,不胜人生一场醉。提剑跨骑挥鬼雨,白骨如山鸟惊飞。尘世如潮人如水,只叹江湖几人回。”

        正巧最近有幸阅读了王蒙先生的短篇小说《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莫名地就将这首诗和小说中主人公林震的经历联系在一起了。诗的第一句表现出了一种壮志凌云、豪气冲天的心态。这就像刚刚从小学调进组织部的林震一样,怀揣着理想,撸起了袖子准备在自己的新岗位上大展身手。他站在区委会的门口觉得自己的新生活就要开始了,他带着一种节日的兴奋心情到组织部第一副部长那里报到。这种心情实是一种稀罕物件儿,这样单纯的豪情恐怕只能从这种涉世未深的人身上才能看见。诗歌第二句描写诗人进入江湖,进入俗世,见过了形形色色的人,心灵经历世间种种洗礼,于是感叹人生苦短。这就像林震进入组织部后工作中遇到的那些人一样,有经验有手段的组织部第一副部长刘世吾,他在常年的工作中早已不负热情,工作上成为了一个典型的“老油条”,他把自己伪装成看破世间事的智者。最习惯说的一句话就是:“就那么回事”。而林震的顶头上司韩常新是工厂建党组组长,他十分讲究风度,总是“给人一种了不起的印象”,他能说会道,口才一流,尤其对数字敏感,但却对实际解决基层问题不感兴趣,他有一项特别的本事,那就是充分运用手中的极为有限的材料写出一份满足上级要求的材料,尽管这些材料浮夸失实。另外林震接触工作后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和厂长王清泉有关,王清泉是一个典型的官僚主义者,对工作极其不负责任,对于基层民众的呼声他总是选择闻而不见。这一系列的任务接触下来让林震的内心世界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他的内心充满了迷惑。紧接着诗歌的第三、四句表达了诗人对普世价值观的反思,曾经的理想雄心现在就只能在闲谈说笑时说说了,早知如此还不如痛痛快快饮一场,醉酒后浑浑噩噩便不用为理想破灭而痛苦不堪了。这两句诗虽是表现出了诗人面对现实对理想的打击后的痛苦迷茫但是其中体现的态度却太过消极悲观。在小说中满怀着对组织部憧憬的林震在解决麻袋厂厂长王清泉的问题中,也逐渐感受到自己的思想观念和韩常新刘世吾等官场老手的观念差距甚远,林震想一鼓作气解决掉麻袋厂的问题,替基层人民做一点贡献,而韩常新则对这件事漠不关心,他的关注点只会落在如何写出一篇上级满意的报告,而身居高位的组织部副部长刘世吾则总是岔开话题,说是“时机不成熟”。总的来说就一句话,他们都不愿意去淌这一淌浑水。于是孤立无援的林震在大会上被批评了,韩常新说他的行为是无组织无纪律的行为,而向来在一定关头起扭转局面的刘世吾则说他“年轻人容易将生活理想化,他以为生活应该怎样,便要求生活怎样,作为一个党的工作者,要多考虑的是客观现实,是生活可能怎样。”林震面对批评鼓起全身勇气去反驳,虽然那并没有什么用,他像是被打中了似的颤了一下,他紧咬住了嘴唇。从行为心理学上讲这是一种人在无可奈何的时候但是却又不认同对方观点时的反应。这说明林震内心是充满了反抗精神,只是需要一个契机,于是相对于诗歌中的描写而言,林震心中藏的那只反抗的老虎显得更加可敬。这首诗的五六句采用象征和暗喻的手法,表现社会的残酷和奋斗的艰难,社会的纷繁对于信奉理想主义的人来说太过黑暗和冷酷了。诗的第七八、句则是感叹于个人的弱小,经历世间冷暖事后再回头想想当年自己的豪情壮志和不可一世,那是多么幼稚啊。人之于世界,仿若滴水之于大海,一滴水怀揣着梦进入海洋,若是无视大海的规矩而坚持自我的原则,那他或许明早上就在阳光下无影无踪了。人也这般,社会是染缸,进去了就不要想着独善其身,你是你自己却也不是你自己,因为你联系着许许多多的别人。当找不到光明的时候请不要着急,当你适应黑暗并游刃有余的时候你可以选择自己去创造光明。

        《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这本小说作为较早反映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内部矛盾、揭露官僚主义的作品,从思想上来说他是成功的,但就这本小说传递出来的职业观而言我觉得他是有所欠缺的。作为一个无背景、能力也不算特别突出的新人,林震敢于和领导斗争的精神值得钦佩但是他选择的方法实在是愚不可及,在他毫无业绩且没有任何靠山的情况下直接和领导对峙那是以卵击石的行为,简单来说他就是一个莽夫。他明明可以选择更好的方法去解决麻袋厂的问题,但是他却直接了当的和领导对峙,就算他这次赢了解决好这个问题了,那下一次再遇到这样的问题他又该如何处理呢?领导可以忍他一次挑衅,难道次次都会忍吗?人心最是难测,一个人若是连明哲保身的能力都没有他又有什么能力去保护他想要保护的人呢?人们虽说对于“明哲保身”这个词带着厌恶的色彩,但是却又不由自主的去明哲保身。再说了孔夫子不也说过:”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吗?

        就小说中的林震而言,我认为他应该去学学中庸之道。《中庸》第二十七章说:“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这句话中的“极高明而到中庸”的意思就是既要有高明的理想,又要有合于中庸的行为。当然这里的中庸并非无能的平庸,而是一种内敛的高明,虽是一种高明之道却通过最平常的事情表现出来。洋务派的代表张之洞就是一个将中庸之道刻进骨子里的人,他驰骋官场数十年而未有一败,鲜少的得以善终,且后世对他的评价也不算坏,无论是洋务派还是维新派甚至是革命派对他都是赞誉有加。曾有学者用几何学的“黄金分隔”将中庸之道定义为“政治黄金律”,认为中庸之道是人们处于复杂的事情中探索出最佳的方法,最恰当的形式。我们若是用这个角度去看待林震在组织部的一系列行为就真的会觉得他幼稚至极。

        综上所述,对待文章的思想价值我们要用不同时代的观念去阅读他。20世纪六十年代这篇小说揭露了新中国的官僚主义的弊端,二十一世纪初他也告诉我们,生在俗世中要学会聪明的世俗,极高明而道中庸才是长远之计。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