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嘉瑩先生古詩詞課讀書筆記之二十

第七課 嵇康

嵇康的詩,主要以氣與風神取勝。

嵇康是竹林七賢中反對司馬氏態度最堅決的一個人。

嵇康的詩並不乏對讀者的感發力量,這種力量有時來自他俊切直率的氣勢,有時來自他自得其樂的風神。

贈秀才入軍·其十四

[作者]

嵇康 (魏晉)

息徒蘭圃,秣馬華山。

流磻平皋,垂綸長川。

目送歸鴻,手揮五絃。

俯仰自得,遊心太玄。

嘉彼釣翁,得魚忘筌。

郢人逝矣,誰與盡言?

前兩句強調環境的美好:人休息在美麗的草地上,馬也休息在美麗的山腳邊。在那平坦的高地上,石彈投出去像流星一樣在天空劃出一個弧形;在長長的河岸邊,你可以任意向水中垂下你的釣絲。作者享受的是釣魚和打鳥的那種自得的樂趣。

目送歸鴻,手揮五絃。在這裏我們需要注意的是這個揮字,彈琴最講究指法,所以一般都說彈琴或者撫琴,這彈和撫兩個字裏都包含了一種用心用意的姿態。而嵇康卻是手揮五絃——毫不經意的在琴絃上信手揮灑。

這個揮字的好處,一方面當然是突出了技藝的純熟與高超,另一方面則表現了一種悠然自得的神韻。

他用目光追隨那越飛越遠的歸鴻,一直看着它們沒入天邊。

當李白對現實感到失望的時候他說什麼?他說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他要與那無情的明月結成好朋友,他說他所期待的在天上而不在人間。

當辛稼軒爲國家收復失地的理想遭到打擊的時候他說什麼?他說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只有青山纔可以成爲我的知己,我喜歡它,想來它也一定喜歡我。

爲什麼他們都這樣說?因爲這裏邊有一種獨與天地精神往來的境界,他來自中國道家,對自然的崇尚,也包含中國儒家退則獨善其身的修養。

詩人目送歸鴻沒入天際,他的心也隨之產生了一種與大自然相通的超悟,這種超悟本來是難以言傳的,可是當他的目光和精神都集中於天邊鴻雁時,手底下就不知不覺的在琴絃中撫出了這番境界。

這兩句真正的好處在於它達到了一種“有諸中而無待於外”的精神境界,有的人一輩子總是向外追求的,儘管得到了名譽地位或財富,可是他的心中卻沒有一點兒真正屬於自己的東西,有的人則不是這樣,他內心有一個真正屬於自己的世界,所以外界儘管有得有失,有喜有悲,他卻能超脫世俗之見,能夠用一種最自然,最瀟灑,最沒有虛僞造作的態度,去面對外部的世界,這是中國的儒家思想與道家思想結合之後的產物,對歷代的讀書人產生過很大的影響。

俯仰自得的俯與仰,是一個對舉,俯是低頭,仰是擡頭,這一俯一仰就概括了任何環境和舉動。雖然說我無論在任何環境下,無論是做任何舉動,都是悠遊自得的。因爲我的心並不像一般人那樣侷限於世俗中那一點點的人我利害關係的技巧,而在於自由的馳聘,於天地自然的大道之中,天地精神,互相往來。

言語是用來傳達思想感情的,思想感情理解了,言語也就無關緊要了,嵇康這句話的重點在於得意而忘言,那麼嵇康所得到的“意”是什麼?他說,這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夠理解的。

他是要說我相信我對大自然和人生中那些最本質最重要的東西,已經有所領悟,而且我也不是不肯把我所領悟到的思想說出來,但我能夠說清楚嗎?就算我能夠說清楚,聽的人並不理解我,他們能聽得明白嗎?(⊙o⊙)!

小記:

嵇康是一個坦蕩蕩生活在天地之間的男子漢!他瀟灑,他自傲,他有自己的世界。

對於看不順眼的事情,他寧可選擇死亡也不妥協。沒有阮籍那樣的糾結與痛苦。這樣的人令人感到敬佩。

對於朋友,他所想要的是一種心心相印的情感。你懂我,我懂你的那種默契,一個眼神,就知道彼此心裏所想的東西。對於不懂的自己人,他要麼懶得多說,要麼就還諷刺別人幾句。

詩中盡是孤獨之意。一個人看天上的歸鴻,一個人彈着沒有人聽得懂的《廣陵散》,世上既沒有知音,歸去又有何妨?生命的意義不在於長短,而在於質量。

不向世俗妥協,不願意委屈自己活在這個看不順眼的人世間,瀟瀟灑灑地走向人的最終歸宿,也不是一件具有美感的事嗎?!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