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小飞自述(上)

上初中的时候,我是一台机器上的零件。在这台机器里,有它的规则和潜规则。这条规则是只有分数高的人才能被看得起;潜规则是有“关系”的人可以得到特殊照顾。

作业堆、试卷海,是我生活的一切。由于生来就被硬生生地套在一种生活模式里,我们很少会想着去与它产生抵触,而是顺从:对老师的敬畏、为作业完不成而焦虑、对规矩的遵守……我们并未有何不愉快之处,因为它早已变成了大脑的一部分。

这时我并没有对未来抱有什么憧憬或向往,占据我一切的只有考试和游戏,因为我的生活里只有这么点儿东西。“以后再管这些事吧,还早着呢!”读者们想必也知道什么样的人会沉迷于游戏——现实过得不舒适不理想的人。

到了初三寒假,迫于中考的压力,我学习态度突然变得端正起来。但时间紧迫带来的焦虑使我学习的专注度只有一个小时:学一个小时就玩一个小时。说是玩,其实不过是急躁地在屋里踱步。

不知为什么,我一直对书有种向往。也许是因为书很漂亮,收集起来摆在书架上显得精致美观。显然我并没有想着去看它们,只是任其在书架上沾灰。买了《全球通史》。之所以买它只是因为历史试卷上出现过它的名字,那时的我并不知道书是用来干什么的。

初三下学期,分数的节节上涨使我变得狂妄至极,心里那点不羁的潜能爆发出来,开始无视学校的规章制度,说话声音也擡高了几度,好像班上只有我一个人。班主任并没有在意这些,反而对我越来越好。

由于错误的方法和病态的心理,中考以差重点高中四分的成果狼狈地结束了。

暑假到来,继续补课,理由是“要好”。如此不明确的衡量标准。

我内心实际上是拒绝的,可是自我强迫使我继续补下去。结果什么也没学到,白白浪费两个月时间。我当时已多次翻开《全球通史》,可自我强迫没让我读成。很明显,我内心渴望读这本书。当时面临的选择是“要好”或“兴趣”,我选择的是“要好”。最后要好没要成,把时间搭了进去。这是我内心的一次反抗,可是失败了。

开始上高中。自我强迫在开学后第五个月不管用了,我放弃了学习,但是没有代替的事可做,因为我不知道自己除了打游戏和学应试知识,还能干什么。紧张的竞争氛围和陡增的学习压力是导火索。不听课的后果就是把桌子搬出教室喝西北风,回家接受家里人的“批斗运动”。

疯狂的咒骂与威逼像潮水般向我涌来。最激烈的斗争持续了四个月,接下来就进入了缓和期,但斗争仍然在发生。这四个月期间我看完了人生中第一本和第二本书,之所以是人生中第一本,因为这书是我主动去看的。它们真正鼓舞了我并且给我带来极大的阅读兴趣。买它们的原因是想以后变得与这两本书的作者一样成功。我极度向往成功,所以如饥似渴地读完了这两本书,不放过任何一个字或一条信息,好像喝琼浆玉露。读完后,我第一次意识到人有“理想”一说,并且每个人都是有无限潜力的。

进入缓和期,我把高一上学期做的几大堆试卷与教辅书搬到了河边,用铁锹挖了三个大坑,把它们统统烧成了灰烬,碎屑随风飘扬。象征着我与愚昧的过去分手了。此时我整个人的状态都是激昂的,从早到晚都充满了活力。如果说之前的我胆怯、疲惫、内心闭塞,现在的我自信、开放、生气蓬勃。书引起的思想革命使我内心从黑暗走向了光明。外面有个大世界在等着我去发现,我这一生注定不会平凡。

高一下学期开始我看了更多的书,甚至用上课的时间看书,结果被赶回家了。思想解放的第一阶段结束,因为回家之后每天都是懈怠懒惰的,接下来我完全放纵了三个月,直到高二开学。放纵的理由是没有人能够与我深入对话。其实只是不学习的借口罢了,不学习就意味着心灵空虚、自甘堕落。

以下是思想解放第一阶段的成果:

1、眼界被无限制地打开、拓宽,开始思考人在这个世界上的意义与定位。

2、好奇心极大地增强,对世界万物都有去研究推敲的欲望。

3、树立了理想,未来要去大城市生活并出国留学。

4、变得自信开朗,能够流利地表达自我,有勇气去做那些以前不敢尝试的事。

5、创造力提升,思维开拓,渴望创造新事物。

6、培养了写作的兴趣,并积累了大量知识。

7、建立起社会责任感,对待他人有同理心。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