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老師談家教:怎樣防止孩子自私?

主要觀點:

孩子自私是怎樣養成的?就是家裏頭,什麼事都讓孩子自己好好的管自己,別人不用管。錯了,其實是要讓孩子管別人。

從喫飯開始,就給孩子立規矩,就是大人不動筷子,他就不能先喫飯。這很簡單,但是非常有效。

人生最基本的痛苦是飢餓,而孩子以後走向社會,走向人生的話,他的痛苦會很多;讓他去體會,因爲人只有在自己痛苦,才能體會別人的痛苦。

要讓孩子在小小的痛苦面前知道別人跟他一樣,而且我們是一家,我們是整體,要有別人的意識,這就叫喫飯的等待與控制。

要通過平時一些事情的引導,讓孩子知道,在這個家庭當中有爺爺、奶奶、姑姑、爸爸,要有家庭意識,這就叫防止孩子自私。

心得感悟:

總有種感覺,可能也是很多家長的感覺,現在的小孩很多都比較自私。自己的孩子也是一樣,可總是不知道怎麼辦。

今天看了李老師的話,算是找到一些原因了。就是,孩子的自私,主要還是源於家長自己。

日常生活中,家長都不給孩子立“喫飯”這樣簡單的規矩,不去引導並要求孩子去分享,什麼事都不讓他去幹,只讓他管好自己的學習就可以,他會認爲這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久而久之孩子不就自私了?他怎麼能體會到父母的辛苦,怎麼能知道這個家也有他的一份責任,怎麼能讓他心裏“有別人”?

對自己孩子,我想接下來可以這麼去做,或許可以讓他們少些自私,多些大度。

一是多讓他們承擔家庭責任,像上一個講座提到的,每天讓他們必做一件家務,多做些力所雙能及的事情,讓他們心裏裝有這個家。

二是從喫飯這些簡單的小事入手,立好規矩,適度把握等待與控制,慢慢培養孩子的他人意識。

三是引導和鼓勵孩子,有好東西喫、有好東西玩的時候,多與他人分享,讓他們多感受分享的的開心和樂趣。

四是讓孩子適當體驗一些相對苦一點累一點的活,讓他們知道父母每天全身心爲他們在操持所付出的辛苦,生活中很多人很多事都有不順心不舒服甚至痛苦的時候,多些同理心、同情心。

(關注公衆號“四悅五閱”,瞭解更多李老師的講座音視頻,含本人整理出來的講座文字內容。真誠期待與您共同交流探討分享育兒經驗,與孩子共成長!)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