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本课外书

       

        整个小学阶段我总共有四本课外书,而真正买来的只有两本:一本是小学生作文选,一本是短文集。这两本书还是上五年级的时候父亲突发奇想给我买的。也许是我语文成绩大不如前的缘故,也许是父亲希望我写好作文的缘故,反正是在没有任何征兆的情况下给我买了这两本书。

        我还清晰的记得刚拿到书时的情景,父亲从自行车的黑皮包了掏出书递给我,那是看起来很厚实的两本书,素白的皮,上面有简单的图案和黑色的文字,捧在手里沉甸甸的。我不知道父亲为什么会给我买书,只是有一种莫名的惊喜。父亲也没有多说,只是简单的叮嘱了一句:“好好学习。”

        其实父亲并不是不愿意给我买课外书,只是家里情况不允许。在那个生活拮据的年代,父母除了能给我交上八元的学杂费外,实在是没有闲钱再给我买多余的书了。我也明白家里的情况,因此从来没有在父母面前要过什么课外书,买课外书对我来说就是一种非常奢侈的行为。

        虽然看到有些同学捧着课外书读时,总会安耐不住羡慕的心情,有时会偷偷伸着脖子,斜着眼瞅两眼,甚至连一幅图画还没看清楚就因为怕别人嫌弃赶紧收了眼。其实同学的书是可以借来看的,但是借别人的书,自己又没有书借给别人看,这种有来无往的举动心里总会感到不好意思,于是也就懒得借了。

        那时每次到大姨家走亲戚,总会看到表哥的床下有满满一箱子的小人书,花花绿绿的书皮,骑马射箭、舞枪弄棒的人物,真是羡慕的不得了。当我低声下气的央求看一看时,他总是说:“小孩子家看不懂,别给我弄坏了。”因此我也只有在梦里想想的份了。可是自此一本本诱人的小人书却在我的脑海中挥之不去,以至于到现在我都有一种深切的小人书情节。


        父亲给我买的这两本书就像一扇窗户,给我打开了一个崭新的世界:原来作文是可以这样写的,竟还有比课文好看的文章。我每天都沉浸在这两本书里,翻来覆去的不知看了多少遍。怕书皮破了脏了,就用年画纸包了个书皮,每次小心翼翼的翻动,哗啦哗啦的翻书声对我来说其实就是一种无与伦比的享受。

        自从买了这两本书,我的作文成绩提高很快,以至于经常受到老师的表扬。这种表扬比学期末才发一张的奖状更让人怦然心动,奖状只发一次,而表扬可是不定次数的。于是有些同学就想借我的课外书去看一看。我当然视之如宝,怎能随便借人,只有关系好的朋友才可以借阅的。

        一次周六写作文,题目挺难,我憋了半天也没写出来。一想到自己每次被表扬的情景,我突然感到非常沮丧,心想,这下完了,老师不会表扬我的作文了。忽然想起了那本作文选,心想,看看有没有启发我的文章,于是就开始对着目录找起来,真是无巧不成书,竟然里面有一篇和我写的题目一模一样的作文。当时我的心激动的都要跳出来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一下子钻进了我的脑海里:把它抄下来。我还自我安慰着,一定没事的,我整天看都没记的有这篇作文,何况其他同学呢。于是就偷偷抄上了作文本。结果可想而知,又一次受到了老师热情的表扬。从那以后,我似乎尝到了甜头,一写作文就翻作文选,改头换面的抄一篇应付了事,甚至在不知不觉成了习惯。直到有一次我突然发现自己离开作文选竟然不会写作文了。看着题目,头脑里空空如也,一个字也写不出来,内心咆咆燥燥,似乎失去了依靠一般。我立刻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若是再这样下去,以后估计不要说写好作文,就是一篇普普通通的作文都要写不出了。从此我就高搁了作文选,自己又认认真真的写起作文来,虽然再也没受到过老师的表扬,但我却感到无比踏实。

        后来这两本书被当时镇长的儿子郎同学借去了,从此杳无音信。我也懒得再问他要,因为我觉得这两本书已经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它不再开阔我的眼界,甚至开始蒙蔽我的双眼了。

        此外,还有一本书让我记忆尤深。那就是《中国神话传说》。那时我们学校并没有操场,体育课就是到学校外东边的一个场院里活动。一旦农民们忙夏或忙秋后,总会堆起一个个的草垛,草垛占满了场院,我们自然就没了活动的空间,于是体育老师郝老师就开始给我们上内堂。内堂的内容就是听他读《中国神话传说》。郝老师是一个瘦瘦的略有些胡子茬的中年男人,一开口,眼睛就会弯成月牙状,看起来非常和蔼。他用我们当地的土话给我们读里面的故事,什么嫦娥奔月、后羿射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共工撞倒不周山……都是那时知道的。我们听到津津有味,郝老师读得神采飞扬。这些充满玄幻色彩的神话故事就如同给我的大脑按上了翱翔的翅膀,让我明白了原来在我知道的世界之外还有那么令人难以想象的东西:双乳为眼,肚脐为口,与黄帝大战的刑天;人身牛蹄,四目六手,头上有角的蚩尤;眉有八彩的尧;双目重瞳的舜;耳有三漏的禹……把我本来色彩单调的内心世界点染得五彩缤纷、绚烂瑰丽。

        后来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又接触到了一本古董书---《三字经》。


        那是个周末,我闲来无事就到同村的一个同学家里玩。他们家院子里有一盘石磨,我们就围着它跑闹,忽然我看到磨台里面有一卷黑黄色的东西,伸手一掏,一个脏兮兮的纸卷掉了出来。打开一看,原来是一本线装的旧书。由于年岁太久,纸张已经变得十分脆硬,轻轻一翻就会碎掉很多。我也是好奇,就向着这位同学讨要了回来。小心翼翼地捧回家,铺在桌子上仔细的看,这才发现自己根本看不懂,上面很多字都不认识。只好叫过父亲过来帮忙,父亲拂去书皮的尘垢,这才知道这本书叫《四体三字经》,就是用楷书、隶书、篆书和草书四种书体排版的三字经。里面全是繁体字,我当然认不得几个。不过后来我竟无师自通的读会了“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昔孟母,择邻处”等一些文字。虽然不知道什么意思,却认识了好多繁体字。从此我知道了原来我们学的汉字还有这么多写法,同时也在我幼小的心灵里种下了对中国传统文化仰慕的种子。

        再后来,在一次放学路上,在不知是哪家倒的垃圾堆里我发现了一本民国时期的初级小学《公民》课本,大家都说是死人的东西,动了晦气,可是我却喜欢的不得了,就偷偷捡了回来。因为我已经认识了很对繁体字,读起来竟也不算困难。这本书里讲了很多教育大家如何做人做事的故事,小故事平实易懂,易于接受。比如《我说话要轻而和气》,讲的是王献之的故事;《我对人要和颜悦色》,讲的是刘宽的轶事;《我竭力做有益于公众的事情》,讲的是南丁格尔的事迹……这些故事就像生了根,深深扎进了我的生命里。


        在小学,我几乎没有读过其他的课外书,就是这四本七凑八凑的杂书。然而正是这四本书却在那个生活贫瘠的年代为我提供了最珍贵的精神食粮。它让我学会了善良、真诚和信任;懂得了珍惜、努力和进取。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