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走很慢,一群人走很快

原以为30天很长,可当真正与一群志同道合的书友沉浸于阅读与输出后,却发现30天其实可以很短。

原以为哲思类的书籍,会让我打瞌睡到甚至放弃,却没想到因为与一群人一起走,我真正做到了从一而终。如果是我一个人读,我可能会一直徘徊在原点。

第一本书:《洞见》

我收获到的是看问题的视角——是事实本身还是人们对事情的解读?是事物的表象还是事物本质及底层逻辑?

印象最深刻的是这本书里的一个心理学实验:

实验人员在被试的脸上画刀疤,要求这些被试带着刀疤上街,并写下见到的每一个人的感受。

这些被试在临出门上街前,化妆师拦住了被试并告知要对刀疤进行更逼真的修饰,而实际上是化妆师把刀疤清洗干净,让被试们以本来面目上街并写下感受(被试一直以为刀疤还在脸上)。

实验的结果是:被试们写下了以为刀疤还在脸上的各种夸张感受。

所以,我们看到的是事实?还是带着先入为主的偏见与情绪加工过后的事实?

恰巧,在看这个实验的同一天,我参加了部门的管理会议。一位主管因为偏见,拒绝跨部门合作,故步自封,追求个人英雄主义,从而导致部门业绩下滑的窘况。

我在会议上分享了这个实验,告诉团队成员情绪决策的危害,会议反响空前热烈,原来大家都喜欢听故事,喜欢深入浅出的道理,而不是冷冰冰的说教。

第二本书:《像哲学家一样思考》

我学到了一个新的决策模型 —— 控制三分法,它拓宽了我原来控制二分法的认知。

这个控制三分法是 ——

把面对的每个问题分成三个范畴:

能完全控制的

一点也不能控制的

能控制一些但又不能完全控制的

当我把每个问题抽丝剥茧,按以上三个范畴筛选过滤后,我发现,我可以更好地分配我的注意力,提高决策效率,降低情绪决策率。

第三本书:《我们内心的冲突》

刚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总会不自觉地“跳戏”,原因是我抗拒“患者”这个身份,我觉得我没有神经症,我认为与我无关。

可是越往后读,越感觉我就是“患者”,因为我们带着没有解决的冲突,不断开始新的一天,不断不断地向前,而这个过程,问题叠着问题,日子叠着日子,失望交织希望,幻灭交织着绝望,在我们的生命中轮番上演。

如果我选择外化这些冲突,那么我在等待被救赎,我无法主动掌控自己的人生。

如果我选择正视这些冲突,勇敢承担起解决这些冲突的责任,那么我就是在主动打破旧有的我并且同时在塑造新的自我。

就如同这次30天共读,我承诺从一而终,我必须让结果与承诺一致,那么我就得解决影响这个结果的冲突。解决了,我实现了一致性,收获身心的平衡;如果没有解决,那么我就活在冲突之中。

最后,我要感谢我的书友们,是你们的陪伴,让我啃下了这些晦涩的大部头,我收获了智慧,淡定与平衡,也是你们的陪伴,让我实现了承诺必达,领悟知行合一的可贵。

特别要谢谢队长蓝莓,是你如指路明灯般的督促与陪伴,让我不敢轻言放弃,最终实现了从一而终。

感谢这次共读,让我领悟:一个人走可能会很慢,但一群人走,会走得很快,很远。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