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債務和魔鬼》

關於作者

阿代爾·特納早期曾在多家銀行和諮詢公司工作,2008年金融危機發生前不久被任命爲英國金融服務管理局主席。金融服務管理局是英國金融市場的監管機構,職能類似於我國的證監會和銀監會。這一職業生涯的轉折點不但讓特納從金融從業人員變成了金融監管者,也讓他堅定了政府幹預市場的經濟思想。2013年,特納加入了“金融大鱷”索羅斯旗下的智庫新經濟思想研究院,此後在2015年完成了本書的寫作。

關於本書

2008年金融危機已經過去了很多年,無論是加強金融監管的力度,還是採取極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多管齊下的救市措施並沒有把發達國家從經濟低迷中拯救出來,全球經濟的復甦至今依然乏力。作者獨闢蹊徑地從債務積壓的視角去看待金融危機的產生和後續的持續低迷,認爲在現行信貸制度下,債務出現了非理性的增長,導致了金融和經濟災難。爲了治療這些問題,作者開出了“以毒攻毒”的藥方,呼籲請出政府印鈔票這個“魔鬼”,來壓制越來越不可控的債務問題。

核心內容

爲什麼債務積壓會危及經濟發展?如何修復金融體系,防止過量債務的出現?現有的“高債務積壓”問題應該如何解決?

點擊查看大圖,保存到手機,也可以分享到朋友圈

前言

你好,歡迎每天聽本書,本期爲你解讀的是《債務和魔鬼:貨幣、信貸和全球金融體系重建》。這書名實在太長了,顯得很艱深,所以希望我的解讀服務能夠對你有更多的幫助。我們都知道,經歷了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世界經濟一直恢復地很緩慢。這本書想要回答的關鍵問題,就是該怎麼才能讓一個國家快速振作起來。

那麼作者的解決方案是什麼呢?他在2015年的時候給出了這個答案,那就是讓政府印鈔票,而且是多印鈔票。估計你聽到這兒已經嚇了一跳了。由政府來決定印發多少鈔票,是最忌諱的事。而且這個辦法也太危險,當年國民黨就是因爲大肆發行法幣,結果發生了惡行的通貨膨脹,經濟一下就崩盤了。

其實作者自己也知道這個辦法有點激進,那他爲什麼會提呢?這跟他職業上的一次轉變有關。作者阿代爾·特納這個人可不簡單,他在2008年出任英國金融服務管理局的主席,結果沒過多久金融危機就爆發了。管理局要求他緊急對國際金融監管體系進行改革,抵抗危機。在這裏我解釋一下啊,這個金融服務管理局是英國金融市場的監管機構,相當於我國的證監會和銀監會。這份工作讓他從金融從業人員一下變成了金融的監管者,這個身份上的轉變讓他堅定了政府幹預市場的理念。

在金融危機之後的這些年裏,特納反反覆覆地思考一個問題,爲什麼經濟復甦這麼緩慢?最終他得出的結論是因爲積壓了太多的債務還沒解決,拉了經濟發展的後腿。不僅如此,事實還證明,世界各個國家無論是採取加強監管力度,還是使用極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像美國、歐洲都是低利率,甚至是零利率的政策,都沒完全解決這個債務問題。所以特納認爲,現在只能以毒攻毒,請出政府印鈔票這個魔鬼來壓制了。

他這個提議在2015年一提出,就遭到了許多人的反對,但也不乏有了一些支持者,比如歐洲央行行長德拉吉、美聯儲前主席伯南克、債券之王比爾格羅斯等人。

下面我將從三個問題入手,來爲你詳細說明特納的觀點。首先是,爲什麼債務積壓會危及經濟發展?其次是,怎麼修復金融體系,防止過量債務的出現?最後是,現有的債務積壓問題應該怎麼解決?

第一部分

首先,讓我們來看看債務積壓的危害。

傳統經濟學理論認爲,和借貸行爲伴隨而來的是對實體經濟的投資和相關消費,這能夠推動經濟增長。作者卻發現大量的債務沒有被用在實體經濟上,反而流入了房地產市場和金融機構發行的各類金融產品中。這是怎麼發生的呢?

我們先來了解一個基礎的知識點,什麼是私人信貸業務:如果有人在一家銀行中存入了100元錢,而政策規定銀行的準備金率是10%,那麼銀行就留下10元做準備金,剩下的90元可以貸給有需要的人用於消費和投資,這就是銀行的信貸業務。這90元錢在市場上兜兜轉轉,又被某個人存回銀行之後,銀行還可以留下準備金之後,再貸出81元,以此類推,銀行在10%的準備金率下,最多可以借出1000元的債務,也就是100除以10%,這就是信貸創造債務的原理。

然而書中提到,很多國家並沒有對銀行的準備金要求,不少遊離於銀行體系之外的影子銀行也不受準備金的約束。讓我們來算一下,如果準備金從10%降至1%,那麼銀行最多可以借出10000元,比原來多出9000元;而如果準備金率爲0,就意味着信貸制度可以無限制地創造債務。

那麼,爲什麼大量的資金沒被用在促進實業發展的“正事”上,反而都留在了地產和金融市場中呢?道理其實很簡單,因爲買房和投資各種金融證券不但收益率比實業高,而且看起來風險小。比如房地產信貸,相信大家都不陌生,貸款買房不僅可以居住,還可以用於投資,是不錯的買賣;從銀行角度來看,房貸業務有剛需人羣,又有房地產作爲抵押物,是最便利、最安全的信貸業務。書中提到,2012年英國住房抵押貸款佔銀行信貸總額的65%,商業房地產貸款佔總額的14%,這二者加起來就高達79%。然而在土地有限的情況下,房地產市場大多爲二手交易,比如你花50萬塊錢買了一棟房,我用100萬買下來,別人再花200萬接盤,而這棟房還是這棟房。可見,和經商辦企業,生產出新產品不一樣,這些海量的債務並沒有爲社會創造出更多的財富。

房地產債務已經佔了這麼高的比例,而剩下那些的信貸資金又都流入了金融衍生品的市場中。我們知道,金融業的產生最早是爲了服務實體經濟,然而最近幾十年來,金融產業的增長速度遠遠趕超了實體經濟,比如2016年全球債務是全球GDP的3.25倍,全球金融衍生品規模高達1500萬億美元,是全球GDP的30倍。在這種情況下,各大銀行所持有的資產更多的是其他金融機構發放的債券和債務,而不是爲實體經濟所發放的貸款。2009年的時候,作者提出過一個犀利的觀點,他認爲“金融危機之前的金融創新活動沒有社會價值”。他這麼說其實並不過分,因爲當時的金融創新活動就是那個樣子。這樣的做法就像籃球場上隊員們以特別精湛的技術相互傳球,卻沒有人去投籃一樣,這麼做對實體經濟和社會發展並沒有什麼意義。

龐大的金融體系除了造成資源浪費之外,還讓金融市場的波動性增加,產生了“順週期效應”,這個效應簡單說來,就是在繁榮時期,信貸擴張會催生大量的資產泡沫,而到了衰退時期,債務積壓會讓經濟陷入長期不景氣的泥潭。

讓我們以美國的次貸危機爲例,看看信貸的“順週期效應”所帶來的惡果。在次貸危機爆發後,不少負債累累的機構和個人發現,下跌的房產已經失去了投資價值,而華爾街之前吹捧的那些低風險的金融產品風險也並不小,甚至連看起來最安全的貨幣基金都有可能跌破淨值。這時,人們不願意再去借貸,也不敢消費,只顧着趕緊把之前欠下的大量債務還清。這樣,大量的房產和金融產品在市場上被廉價出售,賣家多、買家少,又進一步壓低了商品的價格,整個社會的悲觀情緒逐漸蔓延,最終形成了惡性循環。08年金融危機之後,美國、歐洲等地出現了和經濟大蕭條時期類似的通貨緊縮現象。雖然各國政府紛紛採取了降低利率、向市場注入流動資金等救市措施,但人們的消費意願和大宗商品的價格依然長期低迷不振。作者認爲,經濟復甦遙遙無期正是因爲過量債務積壓引起的。

第二部分

如何修復金融體系,控制債務增長?

書中從給出了不少的解決方案,在這裏我們將這些方案分爲三類,分別是減少債務需求、控制債務供給和調整債務結構。簡單說來,減少債務需求就是讓人們少去金融機構借錢;控制債務供給就是讓銀行和金融機構少發放貸款;而調整債務結構,就是讓企業和金融機構把貸款真正用在能促進經濟增長的重點行業上。

首先,讓我們來看看有哪些改革措施可以減少債務需求。作者認爲,減少對債務的需求需要從整個經濟的基本面出發,通過管控房地產市場、減少貧富差距和調整全球貿易失衡狀態三種方法,來實現釜底抽薪的效果。

爲什麼說房地產市場必須要靠政府出手加以管制,而不能依靠市場力量自然調節呢?作者認爲,即使沒有信貸因素的影響,房地產市場也會是一個不斷上漲、不斷吸收資金的市場,一方面是因爲科技的迅速發展讓軟件成本下降,這樣房產在企業經營成本中的相對佔比自然上升;另一方面則是因爲經濟活動的集聚效應,核心地塊房地產的稀缺性會自然而然的推動房價上漲。可見,如果沒有政府出手管制,房地產市場只會吸納越來越多的信貸資金。面對這樣的狀況,書中建議通過稅收政策來管控房地產市場對那些買房用來出租和投資的行爲;在城市規劃方面,書中並不鼓勵開發過多新地塊,因爲這無法緩解核心區域房產的稀缺程度。政府可以從引導經濟分散發展、降低城市密度等方面入手,來解決土地供給稀缺的問題、減輕地價上漲壓力。

除了管制房地產市場之外,解決貧富差異和全球貿易失衡問題也有助於減少債務需求。不管在發達國家還是在新興國家,貧富差距都正在迅速擴大,不少窮人過度舉債,盲目追求客觀上難以承擔的高消費,而高額的利息讓他們的可支配收入更少,在經濟衰退中,他們也可能面臨更多的損失。書中建議通過提高抵押貸款的首付比例、對高利貸廣告營銷進行嚴格限制等方法,來避免窮人過度借貸,同時也可以防止他們因爲信貸而變得越來越窮。

此外,全球巨大貿易失衡問題就像是國家之間的貧富差距越來越大,從長期來看也是不可持續的。比如在歐洲,德國採用了出口導向型的經濟增長模式,向外出口了大量產品,貿易盈餘越來越多,而英國等國的貿易赤字越來越大。作者倡議赤字國家抑制房地產過度繁榮,限制金融體系的過度債務創造,而貿易盈餘國家則需要降低儲蓄和投資、增加消費,進行全球債務的再平衡,儘快擺脫這種不可持續的增長模式。

好的,債務需求可以從基本面着手進行控制,那如何限制債務供給呢?對於這個問題,作者從貨幣金融政策角度入手,給出了增加銀行業準備金、鼓勵通過金融創新產品來穩定經濟等思路。

我們在前面提到過“準備金”的概念,銀行的準備金率越高,能夠通過信貸業務創造的債務也就越少。當準備金率提升到100%的時候,就意味着政府實施了全額準備金政策,儲戶存的錢必須全部放在銀行裏不能再貸出去,這等於禁止了私人信貸業務。1933年,基於大蕭條的慘痛教訓,以歐文·費雪等知名經濟學家爲代表的美國芝加哥學派向羅斯福總統提出了全額準備金的激進改革建議,要求廢除銀行,通過政府的貨幣創造來實現購買力的增加。不過特納並不贊同這樣極端的觀點,他認爲全額準備金沒有必要,但提高信貸行業的準備金率卻是必不可少的。此外,市場上還存在着大量的非銀行信貸中介機構,也就是我們俗稱的影子銀行,這些機構是不受準備金政策直接影響的,爲了控制這些機構帶來的高風險,作者建議對影子銀行的信貸業務嚴加監管。

好,讓我們再來看看怎麼通過金融創新來控制債務供給。剛剛我們說過,作者認爲金融創新沒有社會價值,但即使這樣,他依然寄希望於金融創新能緩衝市場的波動性,創造出能穩定經濟運行的金融產品。書中給出了一個名爲“風險共擔型抵押貸款”的金融產品的例子,來說明金融創新也可以降低宏觀經濟風險、產生社會價值。通過風險共擔的產品設計,購買抵押貸款產品的投資者需要與申請貸款的購房者共同承擔房價波動的風險。這樣,投資者不但是收取貸款利息的債權人,還成爲了房子的股東,當房價上漲的時候,投資者可以獲得收益,當房價下跌的時候,他們也會幫購房者一起承擔損失。從社會效果來看,當房價下跌時購房者個人承擔的虧損會少很多,可能引發社會性恐慌的大規模拋售房產行爲也會相應減少。

剛剛我們說到要對債務的供給和需求進行嚴格管控,那是不是說債務越少越好呢?其實債務並不是完全有害的,單純地控制債務總量也許會使實體經濟缺乏資金來源,在改革中要根據債務的結構,也就是債務投向哪些部門來分別對待。爲了促進經濟增長,應該鼓勵和引導面向實體經濟的信貸業務,甚至設立優先貸款業務、創辦特定目的的銀行來提供充足的信貸融資。比如上世紀80年代,韓國和日本政府都有意識地指導銀行信貸業務,優先將信貸投入當時最有利於推動經濟增長的領域,向製造業、出口行業、重工業等戰略性重點行業傾斜,同時減少向房地產、投機交易等方向的投入,實現了經濟成功趕超的奇蹟。目前,不少歐洲國家採用了設立中小企業的可持續發展項目、向中小企業提供金融支持,以及成立專門向清潔能源項目發放貸款的綠色投資銀行等方式,這都是調整債務結構的重要舉措。

第三部分

最後,我們來看看如何處理現有的債務積壓問題。

遠水解不了近渴,在西方國家政府和私人部門都債臺高築、經濟依然低迷不振的當下,應該採取哪些措施處理歷史上大量積壓的債務呢?作者的觀點是通過政府創造貨幣的方式來和私人信貸制度相抗衡。形象地說,政府貨幣創造就是政府開動印鈔機印鈔票,但隨着電子記賬的普及,現在只需要政府在賬本上大筆一揮,就可以把過往欠債一筆勾銷了。

政府印出來的錢是怎麼用來解決債務積壓問題、促進經濟復甦的呢?這裏我們着重介紹“直升機撒錢”這個最廣爲人知、爭議也最大的方法。這個概念最早是在1969年由美國經濟學家米爾頓·弗裏德曼提出的,他認爲在需求不足的情況下,政府應該直接多印美元,然後開着直升機撒錢,人們撿起這些意外之財一般會用於消費,這樣既不會增加任何人的債務,又能增加需求,帶動經濟發展。其實,撒錢只是個形象的比方,在目前的實際操作中並不一定印出現鈔,也不需要啓用直升機,只要政府在所有人銀行賬戶餘額上增加一定額度就可以了。作者在書中強調,爲了防止人們將這筆錢存入銀行後,被私人信貸繼續用來放大債務量,直升機撒錢政策必須和準備金政策配合使用。具體說來,是將銀行體系的信貸業務分爲兩部分,對於政府新創造的貨幣部分使用全額準備金制度,不允許商業銀行將這筆錢再借出去,擴大債務量,而對於之前發行的存量貨幣,實施部分準備金制度,允許私人信貸在一定範圍內發揮作用。

政府直接印鈔票的風險可想而知,最怕的就是政府越印越上癮,引發惡性通脹。在歐洲,以德國爲代表的大陸國家對百年前魏瑪共和國的惡性通脹還心有餘悸,在法律上將政府直接印鈔票等同於犯罪。2012年,德國中央銀行行長魏德曼引用了歌德《浮士德》中的故事來比喻這種做法,魔鬼的化身引誘國王印發紙幣,來覈減政府債務,但最終摧毀了貨幣體系。在美國大陸上,不少監管人士也對這種方法望而卻步,比如本·伯南克在2003年時曾公開推崇過“直升機撒錢”政策,還因此得了一個“直升機本”的綽號,但他在2005年到2014年任美聯儲主席期間,對直升機撒錢政策保持謹慎態度,反而頻頻使用量化寬鬆政策,通過購買國債和公司債,爲市場注入流動性資金。

說到這裏,也許有人會問,直升機撒錢和量化寬鬆政策之間的區別是什麼呢?從本質來看,直升機撒錢用的錢是政府自己印的,政治上面臨的阻力很大,而量化寬鬆政策向市場注入的資金則是通過銀行的信貸業務借出來的,政策阻力小;在具體操作方面,直升機撒錢等於央行直接向政府購買永久性的無息債券,而在量化寬鬆中,央行需要在二級市場上購買各種債券,不但會擡高這些資產的價格,而且會再次誘發私人信貸的擴張,讓債務積壓更爲嚴重;從公平程度來看,直升機撒錢是一種普惠措施,不管窮人富人、人人有份;而量化寬鬆則通過對資產價格的擡升進一步致富了債券等資產的持有者,富人越來越富,對於消費的刺激力度有限。書中給出了英格蘭銀行的數據,英國的量化寬鬆政策在家庭部門投入了6000多億英鎊,人均財富增量約爲1萬英鎊,但與直升機撒錢直接分給每人1萬英鎊不同,量化寬鬆讓英國最富裕的10%家庭獲得了新注入資金的70%,可見財富增值的收益絕大多數流向了富裕羣體。

所以,雖然量化寬鬆在一定程度上恢復了市場信心,作者還是認爲請出魔鬼才能避免量化寬鬆帶來的債務積壓後遺症。那怎麼能夠防止政府印鈔票上癮呢?作者認爲只要保證央行的獨立型,並通過監管措施加以制衡,魔鬼並沒有那麼可怕。政府印鈔作爲一味治療經濟萎靡不振的良方,少量服用有助於健康。歷史上也不乏政府印鈔的成功案例,最典型的莫過於在美國南北戰爭時期,北方政府印製綠鈔向士兵發放軍餉,既沒有引發嚴重通脹還保障了戰爭的勝利。既然私人信貸與政府印鈔同樣可怕,二者並行又有何妨呢?

總結

《債務與魔鬼》這本書中所回答的三個主要問題:爲什麼債務積壓會危及經濟發展?如何修復金融體系,防止過量債務的出現?現有的“高債務積壓”問題應該如何解決?

首先,過量的債務帶來了兩個問題,一是大量的債務流入了存量房地產市場和金融市場,造成了資源的浪費,無法促進實體經濟的發展;二是吸收了過量債務的金融體系加劇了經濟的不穩定性,產生的“順週期效應”不但放大了經濟上行期的繁榮,還在經濟下行期造成了更長期的衰退。

其次,爲了控制債務增長,未來需要從債務需求、債務供給和債務結構三個方面進行改革。控制債務需求,要從基本面上管控房地產市場、減少貧富差距和全球貿易失衡問題;控制債務供給,可以採取提高準備金要求、以及鼓勵穩定性金融創新等措施;而調整債務結構,則要在嚴格控制房地產和金融信貸的同時,爲實體經濟提供政策傾斜。

最後,針對現階段“高債務積壓”的難題,需要請出政府貨幣創造這種被長期視爲禁忌的魔鬼政策。直升機撒錢作爲其中一種具體操作方式,比依靠信貸進行的量化寬鬆更加公平、能更好地刺激消費,而且不會帶來長期的債務問題。爲了保證政策效果,直升機撒錢必須與準備金政策配合使用,不允許商業銀行用這筆錢擴大信貸創造。作者認爲,只要保證央行的獨立型、並通過監管措施防止政府“印錢印上癮”,魔鬼並沒有那麼可怕。

不過,由於政府印鈔等建議過於大膽,經濟學界不少專家提出了針鋒相對的不同意見。比如有經濟學家認爲“債務和魔鬼可能會相互加強”,魔鬼印出的鈔票會通過信貸體系進一步放大債務規模,還擔心存在無法約束政府超發貨幣的道德風險。在實踐中,日本首相安倍曾在2016年慎重考慮過“直升機撒錢”政策,但這種政策意向被市場解讀爲經濟已經非常不景氣的信號,日元開始連續貶值,並一舉創下了年度單週最大跌幅,因此“直升機撒錢”至今也未能在日本真正實施。所以說,這場辯論誰對誰錯,也許我們只能等到某個國家真正通過開動印鈔機來提振經濟之後,才能見分曉。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