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与权力》

关于作者

作者盖伊·特立斯从《纽约时报》的送报生开始做起,在这家报社工作了十年,后来长期为《纽约客》《时尚先生》等世界一流杂志撰稿,主要是非虚构类作品。他的特稿作品《弗兰克·辛纳屈感冒了》曾被誉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非虚构文章”。

盖伊·特立斯是新新闻主义的代表人物。所谓新新闻主义,简单来说,就是一种新的报道写作方式。在传统观念里,新闻应该是平铺直叙的,不带情绪,不要求细节,但新新闻主义的倡导者们将文学写作的手法用在了新闻报道里面,强调对话、场景和心理描写,而且有很多细节的刻画。在20世纪60年代,新新闻主义达到了自己的高峰。

关于本书

本书叙述了《纽约时报》从1896年一直到20世纪60年代期间发展的故事,这份报纸历经过什么变革、编辑部之间有过的争斗、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还有这份报纸对自己新闻理念与边界的保护。

核心内容

一、《纽约时报》王国的建立,契机在于阿道夫·奥克斯在1896年买下了《纽约时报》,并且用“刊载所有适合刊载的消息”的理念,使其得以从小报中迅速崛起。二、除了发行人之外,历任总编辑也树立和巩固了《纽约时报》的地位。三、《纽约时报》之所以能到达今天的地位,与它的运行机制密不可分。它坚持客观性,并有庞大的编辑和记者部门事无巨细地组织、搜集、整理事实和材料。另外,它对于商业的态度也是非常明确的,甚至设置了一个广告审查部门来保证广告的适当性,宁愿损失收入也不会刊登失去尊严的广告。

点击查看大图,保存到手机,也可以分享到朋友圈

前言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今天为你解读的是《王国与权力》。这本书的中文版大约42万字,我会用大约25分钟的时间,为你讲述书中精髓:《纽约时报》如何从一份曾经亏损的报纸走向全球最有影响力的媒体机构。

“新邮轮泰坦尼克号触及冰山,午夜船首已开始进水下沉;妇孺登上救生艇撤离险境,凌晨零时27分后电讯已告中断。”这是纽约时报对泰坦尼克号沉没事件发出的第一篇报道。

1912年4月15日星期一凌晨,泰坦尼克号撞上冰山并发出求救信号的线索传到了纽约时报编辑部,时任总编范安达第一时间做出了准确判断。当天凌晨3点多,范安达和他的编辑部已经组织好了内容,第一时间在头版发出了报道。随后几天,纽约时报又对泰坦尼克号的沉没跟进了持续而详尽的稿件,这一系列报道,也让纽约时报一战成名。

到了今天,纽约时报在美国乃至全球新闻界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刊登在纽约时报上的文章得到过超过120次普利策奖,普利策奖大家可以理解为新闻界的诺贝尔奖,是新闻报道行业的最高荣誉。

这本《王国与权力》讲的就是纽约时报从1896年一直到20世纪60年代期间发展的故事,这份报纸历经过什么变革、编辑部之间有过的争斗、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还有这份报纸对自己新闻理念与边界的保护。为什么书名叫做《王国与权力》呢?首先将纽约时报称作一个新闻王国并不为过,它毕竟是一份拥有上百年历史,也是当今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报纸之一。另一方面,在历史的进程中,这个王国也面临着权力的更替,也就是那些拥有者与管理者对它的维护、运行,自然也有争抢。对于纽约时报,作者在后记中给了一段很有意思的描述:它像一棵根深蒂固而又灵活的大树,每天从左到右、从右到左摇摆,在摇掉了它衰老的旧叶子之后,依然保持着四季的茂盛。

这本书曾被前福克斯电视台、福克斯新闻主席兼 CEO 的罗杰·艾尔斯选为“关于新闻业五本最好的书”之一。更重要的是,《王国与权力》除了告诉我们纽约时报的历史,它对整个报社的运作细节、管理机制都做出了细致的描写,也是至今为止,我们能够了解纽约时报历史和运作的最权威的参考书。甚至如果我们想了解1960年代顶尖媒体人的生活与工作状态,也可以从《王国与权力》中探知一二。

这本书的作者盖伊·特立斯从纽约时报的送报生开始做起,在这家报社工作了十年,他离开报社的第一件事,就是回头去采访自己的前同事,花了四年时间,试图去还原与刻画这个庞大的媒体机构。

在纽约时报的总编室里,挂着历任总编辑的照片。特立斯被这些照片吸引了,他认为如果自己能了解所有的总编,从他们的视角去描述他们在世时纽约时报的故事,就可以从更私人的角度,获得整份报纸的故事。这也是他决定写下这本书的动机。

多介绍几句盖伊·特立斯的背景,他是“新新闻主义”的代表人物。所谓“新新闻主义”,简单来说,是一种新的报道写作方式。在传统观念里,新闻应该是平铺直叙的,不带情绪,不要求细节。但新新闻主义的倡导者们,将文学写作的手法用在了新闻报道里面。他们强调对话、场景和心理描写,而且有很多细节的刻画,在20世纪60年代,新新闻主义达到了自己的高峰阶段。

本期的这本书就是以文学手法写作的,不过,虽然看起来像是在讲故事,但书中的每一件事和人物的关系,作者都经过很认真的考证,为了求证很多年以前的事情,他都会专程去找当事人。对于想要了解纽约时报的读者来说,可以说是一本非常精彩又详细的历史书籍。

下面,我就为你来详细讲述书中内容。我会为大家讲述三个重点内容,总体来说,是要通过历史来告诉你为什么纽约时报可以达到今天的成就。

第一部分我们讲讲纽约时报真正意义上的建立。奥克斯,也就是当时纽约时报最重要的发行人,通过“刊登所有适合刊登的新闻”这个理念,怎样改变了这份报纸;第二部分我们讲纽约时报的发展,其中包括范安达、卡特利奇在内的几任总编,在奥克斯家族的带领下,怎样让纽约时报的精神贯穿始终,并产出高质量的报道;第三部分我们再归因和总结一下它的运行机制,阐述纽约时报让人尊敬的原因。

第一部分

我们先来说第一个内容:阿道夫·奥克斯的个人经历,他如何奠定了纽约时报的报道基础,并打造和建立了这个王国。

奥克斯的经历要从美国的南北内战时期开始说起。在这场战争当中,奥克斯的父母当时秉持着不同的立场,这就让阿道夫·奥克斯十分不好过了。后来,奥克斯成为了一个中间派,他不愿意站队,也不愿意冒犯谁,这一点,其实对于他后来给纽约时报定下的标准是有直接影响的。

在奥克斯还是个年轻人的时候,他进入了当地的报社,成为一个印刷工学徒,学会了报纸这个行当中非常标志性的手艺。当他20岁的时候,奥克斯通过贷款和广告买下了一份名为《查塔努加时报》的报纸。在他接手的时候,这张报纸印刷质量非常差,发行量也不好,所以奥克斯只付了250美元的首付,就买下了它。他对《查塔努加时报》做的事情,其实与后来对纽约时报做的事情一模一样,就是让它们成为真正的新闻报纸,不带意见,不拥护谁,也不主张改革。奥克斯希望自己的报纸就是不带偏见的记录新闻。在当时这个理念还是很少见的,所以很快《查塔努加时报》复苏了起来,奥克斯用10年的时间让这份报纸的年利润达到了2.5万美元,这也为他后来买下经营不善的纽约时报打下了基础。

1896年,奥克斯借了7.5万美元收购了快要破产的纽约时报。当时纽约时报的发行量已经下降到了9000份,还不如刚创立的时候。这还不是最糟的,当时纽约时报还负债30万美元,每周亏损2500多美元。后来到奥克斯去世时,纽约时报的每日发行量已经达到了46.5万份。到作者写这本书的20世纪60年代,这个数字又翻了一番。

那么,奥克斯是如何改造了这份报纸呢?首先,他为报纸定了一个口号:那就是,刊载所有适于刊载的消息。这个口号看起来有点像是废话,当时也引起了很多嘲讽,但仔细琢磨一下,它说的就是最朴实的道理。什么是适于刊载的消息呢?显然,对于一份新闻报纸来说,它提供的价值就是事实。在奥克斯投资纽约时报之前,他对纽约市场进行过研究,发现纽约最成功的报纸是普利策的《世界报》,还有赫斯特的《新闻报》。它们都只卖一美分,并且充满了丑闻和小道消息。

奥克斯坚持让自己的报纸成为不带偏见的日报,用他的话来说,这是一份“在读者吃早餐时不会弄脏桌布”的报纸。他要求报纸“提供消息,而且是全部消息,以简洁的、有吸引力的方式,用上流社会彬彬有礼的语言,公正地提供消息,不畏惧,也不吹捧。”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奥克斯发挥了他在印刷排版上的专长,购买了新的字体,然后要求编辑部报道法庭程序、财经新闻、市场报告、政府官方活动等等,这些是其他报纸不太报道的内容,因为听起来就挺枯燥无聊的。奥克斯还撤销了报纸上的言情小说栏目,他要求所有的细节都保持客观和真实。甚至在纽约时报后面的版面中,会有小号字体刊登纽约的每次火灾。不仅如此,你还可以在纽约时报上看到天气情况、卫星的名字、太阳落下和月亮升起的确切时间。

除了奥克斯想要达到公正、真实的目标之外,他还有很惊人的经营天分。他在接管纽约时报三年之后,把价格从三美分降到了一美分,当时只有那些谈论花边新闻的小报才卖这个价。奥克斯的合伙人非常激烈地反对这个决定,他们觉得这会让纽约时报的形象掉价,和小报就没什么区别了,但奥克斯不同意这个看法,他认为这会让更多的人来阅读纽约时报,而不是其他没有营养的廉价报纸。事实证明这个决定做对了,仅仅一年之后,纽约时报的发行量就翻了三倍,广告收入滚滚而来。而且这个举措也让它的竞争对手没有喘息余地,竞争对手们在之后的20年里,在资金并不充裕的情况下都不敢涨价。

正是这些手段,让纽约时报成为了一份客观并严肃的报纸,确立了自己可靠和值得相信的价值。作者认为对于美国人来说,纽约时报就像《圣经》一样,刊登在上面的内容,总是真实和值得信任的。

阿道夫·奥克斯为这个纽约时报王国的建立做出了决定性的贡献。在他去世之后,美国总统罗斯福和其他几百位领导人发去了唁电,查塔努加的每一个商社和工厂都关门一天,而纽约市降下了半旗。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为了保证让自己的理念能够延续下去,纽约时报一直被奥克斯的家族掌管着。在奥克斯去世后,他的女婿阿瑟·苏兹贝格、苏兹贝格的女婿德赖富斯以及苏兹贝格的儿子庞奇·苏兹贝格一直担任这家报社的总出版人,也就是实际经营权的掌控者,保证了奥克斯理念的始终贯彻。一直到今天,这个报纸目前的总出版人是小阿瑟·奥克斯·苏兹贝格,对,他依然来自于奥克斯家族。

第二部分

好了,我们刚才聊了纽约时报王国的建立,讲述了发行人奥克斯怎样用“刊载一切适合刊载的新闻”这个理念,以及降价销售的商业技巧,将纽约时报从一份亏损的报纸做大做强。但一份报纸只有发行人,也就是经营者是肯定不行的。作为老板也只是负责大方向的把控,而纽约时报能够取得今天的成就,显然不是靠一个人两个人就能做到的,所以我们接下来看看第二个重点,纽约时报的几任总编如何影响和一步一步确立这份报纸的王国地位。

刚才提到,奥克斯和他的家族作为发行人,对纽约时报产生了非常大的作用,但另一个不得不提的角色是这份报纸的总编辑。如果说奥克斯家族为这份报纸提供良好的经营资金和大方向的把控,那么总编辑的作用,则是负责具体到每一个选题和报道应该做成的样子。纽约时报的历任总编很多,在这里我们就选择两位具有代表性的人物,让大家体会一下这个角色的重要性。

1904年,纽约时报迎来了可能是它历史上最重要的总编之一,范安达。范安达在纽约时报的历史地位很高,他在一定程度上铸就了这份报纸未来的地位,所以他也被称为纽约时报的首席建筑师。这里值得多说一点,范安达不仅是一个优秀的报人,他还是一个学者,精通数学、科学和逻辑学。

在范安达担任总编的长达20年的时间里,他的日程都非常稳定。范安达通常在下午1点出现在编辑部,下午6点回家吃饭休息,然后10点又回到办公室,直到第二天凌晨5点其他人下班的时候才离开。除了勤恳,范安达从来不是一个自负的人,这个特质让他非常认真地对待每一条线索,所以在他领导纽约时报的阶段,在好几个重大事件中,纽约时报的速度都比竞争对手要领先,包括泰坦尼克号事件和日俄战争等等。

范安达最经典的成就是我们开头提到的,纽约时报对泰坦尼克号沉没的报道。他的团队不仅在泰坦尼克号沉没时第一时间判断准确并发出稿件,在随后幸存者被另外一艘邮轮卡帕西亚号送回纽约时,范安达也同样抢到了先机。他提前在船只停泊的港口租下一整层旅馆,架设了4条通往编辑部的电话线,还让一名记者混进了一家电报公司,从而成功登上了卡帕西亚号。在卡帕西亚号靠岸三小时后,纽约时报的报道就刊印了出来,记者拿到了大量一手采访,写作成长达15页的内容。泰坦尼克号沉船时乐队依然在演奏乐曲的画面,在电影中感动过许多人,这个细节也是被范安达的团队还原出来的。正如我们开头所说,这一系列真实而详尽的报道也让纽约时报一战成名。

说完建筑师范安达,另一个值得一提的总编是特纳·卡特利奇,他在1952年担任纽约时报的总编,与范安达相差了好几十年,都各有特点。卡特利奇上任的时候,面临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就是他的前任詹姆斯一直采取放任型的管理原则,让纽约时报的各个分社变得各自为政,而他最重要的影响,就是将纽约时报编辑部的权力重新集中到总编和发行人的手中。

我们来看看卡特利奇都做了哪些事情:他先取消了奥克斯家族中赛·苏兹贝格的特权,因为这个人习惯独来独往,总是无视总部的规则,给其他人带去相当不好的影响;然后卡特利奇努力融合纽约时报总部与华盛顿分社的矛盾,华盛顿分社在詹姆斯时代已经变成了一个非常独立的王国,而且他们不允许分社之外的记者进入华盛顿,也就是美国的政治中心进行采访;此外,在他发现编辑部的白夜班编辑也有对立情绪之后,卡特利奇把上班时间改成了每天中午上班,晚上10点下班,这样,在报纸进入印刷厂之前的最后负责人从夜班编辑变成了他本人,这样的好处是他可以保证白班编辑的意见在最终的版面中能得到采纳,并且从他本人开始,加强夜班编辑与白班编辑之间的沟通。作者认为,尽管卡特利奇没有范安达的才华,也未必是所有总编里最精明的,但他在不动声色的处理人事和操纵形势方面,却是其他人的老师。

卡特利奇的另外一个贡献是让纽约时报在电视竞争的时代重新找回了自己的主动权。当时电视作为一个新的媒介,在美国迅速地普及和流行,这让卡特利奇产生了危机感,而且他也意识到,在采访现场新闻方面,报纸是无论如何也无法与电视竞争的。但他深信的是,报纸能为读者带去更多的细节,而且可以比电视更有效地去诠释那些细节的意义。他觉得电视新闻除了少数例外,大部分记者更像是在为观众介绍标题,对新闻的报道相当粗略,而报纸可以更深刻地挖掘更多领域。所以,在这个时候,纽约时报不仅要报道事实,而是得去报道事实背后的意义。

直到今天,纽约时报的深度文章依然非常有价值。事实上我认为,卡特利奇的观点对于今天这个视频和图片已经很流行的阅读时代,新闻媒体应该怎样定位自己,同样有相当大的指导意义。

第三部分

好了,我们上面用两个总编的例子,阐述了在奥克斯建成纽约时报之后,总编辑这个角色对这份报纸影响力的树立和巩固。一位是范安达,也就是纽约时报的首席建筑师,用他精准的判断能力带出了泰坦尼克号这样的经典报道案例,奠定了纽约时报的影响力和地位;另一位是卡特利奇,他从管理方式上将权力收归总社,并且在电视日益发达的年代,确立了一份报纸与电视新闻竞争的原则。那我们来聊聊本期的最后一个重点,也是一个更系统的归纳与总结,看看纽约时报的运行机制是怎样让它到达今天的地位。

这样一个庞大的媒体机构能够得到今天的地位,与它固定的运行机制,以及对客观性的强调密不可分。我们以一个著名的例子来看看纽约时报平时是如何运作,并且保持新闻客观的。这个例子就是美国总统肯尼迪被刺杀后,纽约时报的整个采访和报道过程。

当时,一个叫汤姆·威克的记者在肯尼迪被刺杀的现场。他和其他媒体的同行都坐在车队后面的新闻车里,所以并没有亲眼所见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发生后,大量的细节涌向了这些媒体,有人说自己听到了枪声,有人自称看到了一个窗口边上撤走的步枪。但是威克根本没有时间去核对这些叙述是事实还是猜测,只能靠自己的本能行事。

威克带着自己的打印机和手提箱跑到了达拉斯机场的新闻编辑室里,根本来不及打字,他直接通过电话连线到总部,后来这篇报道的很大一部分是通过口述完成的。这篇报道造就了威克的职业生涯,一年后他成为了纽约时报华盛顿分社的社长。

好,我们继续说肯尼迪这个事件,在拿到威克的现场素材之后,接下来则是编辑部的工作了。报社里有大量的编辑人员、加工改写员和资料室职员,这样的组合让纽约时报可以用最快的速度整理、检查和补充一个报道所需要的背景资料。他们核实并被要求占领所有的事实,包括总统车队经过的每一条街道的名称;每件事情发生的确切时间,总而言之,就是那个下午发生的一切。

在成稿之后,稿件会被交到文字编辑那里去。文字编辑们坐在三四张桌子组成的直角里面,看起来像是一个围栏,因此他们被其他同事称为“牛栏编辑”,听起来就不是特别友好。记者确实也挺烦他们的,因为文字编辑可以说是奥克斯的捍卫者,他们的主要工作就是修改记者的文章,字斟句酌地改,保证风格不出差错,甚至按照他们对纽约时报的理解进行重写。这个职位得不到喝彩,也不会像记者一样凭借一篇好报道拿到普利策奖从而名扬整个新闻行业,但他们是纽约时报风格最后一道守护防线。

通过这样的合作机制,在肯尼迪事件中,尽管威克几乎什么都没看到,但最后他与编辑部的共同合作,完成了一篇106段的报道,占了报纸一版还多的位置。这篇报道和这段历史有多重要呢?作者提到,如果当时美国人买了这张报纸,那么它将永远不会被扔掉。

所以,在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纽约时报的编辑、记者以及其他工作人员在面对突发重要新闻的时候,如何在一起运转和工作,以保证信息的快速与准确程度,这是一个新闻机构所要具备的首要条件。

说完新闻的生产流程,我们再来看看纽约时报对待商业的态度。一家媒体的广告部门就是所谓的商业部门,它提供了维持媒体运转所需要的营收和利润。1966年那会儿,为纽约时报赚钱的人叫门罗·格林。他手下的部门有350人,这个部门能为纽约时报带去一个多亿美元的收入。但格林有时候也蛮恼火的,因为在他看来,楼上那些编辑部的人对报纸的商业性完全不在乎,整个公司可能只有他在乎。格林不明白为什么编辑部的人不尊重广告,他认为广告也是新闻的一部分。新闻的世界里充满了贫穷、危险、炸弹和灰烬,但广告记录了这个时代里人们对生活的梦想。

格林赚来的钱确实也支持了编辑部门的工作,让他们能在所有的重要事件中不会缺席。但纽约时报的编辑们确实不是很在乎自己对广告部门的影响。比如纽约时报曾经有一篇文章谈论吸烟会引起肺癌,后来一个卷烟厂主就撤销了在纽约时报上面的广告,让格林损失了几千美元。甚至还有一个检查部门是专门审核和修改广告语的,他们会把“最好的东西”修改成“最好的东西之一”。不过格林也没办法,因为这个部门是奥克斯创立的,他的原则是宁可损失收入,也不允许不实、欺诈以及有失善良和尊严的广告刊登出去。这就是纽约时报对于商业的态度。

最后不得不提及的一点,是纽约时报与政府的密切关系。作为一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和国家一起成长起来的报纸,奥克斯家族坚信的是,对国家不利的事情,也是对纽约时报不利的。纽约时报与美国政界的交往向来非常紧密,在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美国总统都极力和奥克斯家族保持良好的关系,很多纽约时报的总编辑或者高级编辑,都曾与时任美国总统具有私交,或者起码能够直接打进总统的电话。当然,纽约时报并不一定只会刊登那些对白宫有利的文章,但起码在关系良好的情况下,总统能知道这家报社想做什么,以及它的管理者们的最新情况。

当然,不管与总统交情如何,纽约时报一直保持着自己的自由派倾向。在政治立场方面,纽约时报自1956年以来,从没有支持过任何一位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纽约时报一直支持民主党,所以在过去两届选举中,他们都支持奥巴马竞选总统。因此,放到现在来看,在共和党特朗普当政的今天,纽约时报与白宫的关系并不友好,甚至出现过被白宫拒之门外的事情。

总结

好了,说到这儿,本期的内容就聊差不多了。下面,来简单总结一下为你分享的内容。

首先我们说到,纽约时报王国的建立,契机在于阿道夫·奥克斯在1896年买下了纽约时报,并且用“不带偏见的报道新闻”,“刊载所有适合刊载的消息”这个理念,让纽约时报得以从小报中迅速崛起。当然,这也得益于他非常优秀的降价策略。直到今天,奥克斯的家族依然掌管着纽约时报,并贯彻着他定义的风格与原则。

接下来我们聊了聊,除了发行人之外,纽约时报的总编辑也树立和巩固了纽约时报的地位。范安达作为纽约时报的首席建筑师,曾带领纽约时报在若干重大新闻中占据优势,最著名的报道案例是泰坦尼克号的沉没事件。而另一位总编卡特利奇,善于调和矛盾,并且将权力逐渐收归回总部。他在报纸与电视的竞争时代,确立了纽约时报作为一份报纸的竞争力所在。

最后,纽约时报之所以达到今天的地位,与它的运行机制密不可分。纽约时报坚持客观性,并有庞大的编辑和记者部门事无巨细地组织、搜集、整理事实和材料。另外,对于商业的态度奥克斯也是非常明确的,他用一个广告审查部门来保证广告的适当性,而且宁愿损失收入也不会刊登失去尊严的广告。而美国的历任总统都很注意与纽约时报高层保持良好的关系,当然,作为一份自由派报纸,纽约时报与今天的特朗普白宫政府关系并不友好。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