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告訴你該如何讀書改變命運

我們都聽過一句話說: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陰德五讀書。命、運、風水、陰德這些都太過玄奧,我們一般人玩不了。要想改變自己的命運只能選讀書了。

可是我們從小到大,從幼兒園開始到大學畢業,都一直在讀書學習,甚至離開了學校有很多人也沒有放下書本,不斷的讀書學習。但是能真正靠讀書改變命運的只是鳳毛麟角,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該如何用讀書來改變命運呢?

近來流傳這樣一句話:我讀了那麼多書,可依然過不好這一生。其實讀書,特別是讀經典要想有所裨益,最重要的就是四個字:知行合一。這句話在很多佛經的結尾也有所體現,叫:信受奉行。

好了,現在我們知道讀過書以後要實踐,要去行動。可是又該怎樣做才能改變自己命運呢?

那請大家坐好,打開《大學》第一章:“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看到了吧,真正想要靠讀書改變命運的方法就在這一章,這一章被稱爲《大學》總論,後面的內容都是介紹講解這一章的。以儒家爲例,儒家哲學雖然範圍廣博,但是概括起來說,無非是通過“修己安人”以達到“內聖外王”。按梁啓超的解釋:“做修己的功夫,做到極處,就是內聖;做安人的功夫,做到極處,就是外王。”“人格鍛鍊到精純,便是內聖;人格擴大到普遍,便是外王。儒家千言萬語,各種法門,都不外歸結到這一點。”古人講:“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我們現在很多人沒那麼遠大的抱負,能做到“修身,齊家”就已經很了不起了。但是現代人很厲害的,知識學了很多,眼界見識也遠超古人,科技發展的也很厲害,但是忽略了“修身,齊家”,直接就想着“治國,平天下”了。

老祖宗教育我們:德不配位,必有災殃。現在很多人事業做的很成功,也很有錢,可是人品不好,沒有修好身,家庭亂七八糟的。可以預見,這種成功不會長久的。

我們讀了市面上的那麼多書,學習口才啊,情商啊,職場套路啊,賺錢技巧啊,卻很少有人把修行自己的品性和人格作爲最重要的。用老話說就是沒有“內聖”,只想着“外王”。怎麼知行合一?自己的人格沒有修煉好,很多想法都是錯的,還要去做事,那做出來的事會有多正確呢?

我也知道在這個時候,講這些“老古董”的東西,很容易惹人反感。但是我只希望很多年輕朋友少走彎路。也確實,這個時代很多人眼中的老實、厚道、善良、誠實就是傻子。但是,請相信我,無論這個社會多麼複雜,你學會了多少手段,但是不要迷失自己。出淤泥而不染真的很難,但堅持下去,真的很珍貴。

扯得有點跑題了,但是說到底“修身”纔是改變自己的命運最重要的一步。如果不能“齊家、治國,平天下”,那就做個好人吧,一輩子平平安安的,也算是一種幸福。

我們讀書最重要的意義就是完善自己的人格,修身達到“近道矣”,然後再調節好自己的家庭關係“齊家”,因爲這兩樣,對於我們是最重要的成功。如果家庭關係也處理好了,就可以專心於事業,然後再“治國、平天下”。

爲什麼古人要把“修身、齊家”排在“治國、平天下”前面呢?因爲古人是按照重要程度和幸福的程度來排序的。“修身”是一個人的事,自己人格完善了,內心強大了,也懂得了很多知識,心中有愛有幸福感,作爲一個大寫的“人”無愧於心了。這個時候人也長大了,可以結婚了,有了家庭,就要調節和妻子的關係,自己和父母的關係,妻子和公婆的關係,自己和孩子的關係。把家庭各方面的關係都調節的很好,家庭和睦,父慈子孝,生活那是蒸蒸日上,這說明個人的人格魅力和能力又上進了一步了。然後別人找你出來做官,開始學習怎樣治理國家,因爲你人格完善,有能力,三觀正,也懂得怎麼調節家庭關係,也知道怎麼讓家庭和睦,生活幸福。這個時候你就該擴大格局,把調節家庭的方法用來治理國家,治理的很好,你治下的百姓個個家庭幸福,小日子紅紅火火的。然後你名聲在外,大家都很敬仰你,周邊的一些小國開始陸陸續續的歸附於你的國家,皇帝重用你,讓你去外交,推廣你的思想,擴散你的人格魅力,然後大家都不打仗了,開始和睦相處,終於天下太平了。這就是古人怎樣設想一步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換位到現在人身上就是:你自己先讀書學習把人做好,專業知識學好,讓大家都知道了你的人品好,專業知識夠硬,會做人做事,然後找了個女朋友結婚,你有能力處理好和丈母孃家的關係,又能處理好老婆和你父母之間的關係,家庭很和睦了。家庭問題不用你操心了,剩下的就是努力賺錢養家,你工作做的好,有人賞識,讓你做個領導去管理別人,再後來你管理得人越來越多,你做管理做到了很高的位置,又或者是你自己出來創業,因爲大家都相信你的人品,很多人願意跟着你去幹,你帶着大家一起努力成功了。這就是現在版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其實歸根到底讀書要想改變命運分爲兩步:第一步修身養德,第二步知行合一!(古人的教育分爲兩步:八歲入小學,學習文化基礎知識和禮節;十五歲入大學,學習做人做事的道理。現在的教育很注重個人能力的提高,很多都忽略了道德品質的教育)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只是古人設想讀書的理想境界,古往今來能夠達到“內聖外王”境界的是鳳毛麟角。但是這至少給我們指明瞭一種方向,即使達不到最高境界,走一步算一步,能進步一點是一點。自己的命運即使不能完全逆襲,但只要努力過了,問心無愧就好。

下附《大學》總論: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爲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