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三毛自殺,並非放不下荷西

三毛的作品在大陸風行時,人手一本的,大多是盜版。1989年4月,三毛啓程回大陸,此行的目的,既有回舟山老家掃墓,還有向出版社爭取稿費的打算。

版權意識甚高的三毛先是到達香港,然後再飛往上海。第一站拜訪的,是漫畫家張樂平。按她的說法,“三毛”這個筆名,便是取自張樂平所創作的漫畫《三毛流浪記》。

有說三毛的自殺與創作有關,其作品更多的,只是想告訴別人她活得很出色。曾任臺灣《中國時報》副總編輯兼小說家的季季,就曾說過,“三毛的作品裏是一種自我幻化”。

某些評論中,認爲三毛的作品有意無意地展示出的愛情,看似是對自己相貌平平透出的自信,實則是在刻意營造被愛者的人設,彷如孔乙己在櫃檯上排出他的九文大錢云云。不過,愛與被愛只有親歷者體會最深,也最有發言權,這般評論倒是有點兒不太厚道。

三毛自殺後,有兩人分別收到了她的來信,一是她在大陸的代理人,另一個則是大陸作家賈平凹。彼時,書信往來總得耗上點時間,賈平凹收到信時,三毛已去世十二天。

1990年,三毛在杭州與大陸同行見面時,言談中對賈平凹的作品給予極高的評價。當時她就委託陝西人民廣播電臺的工作人員,說自己到了西安後,希望與賈平凹會面。並且,還託帶去自己的名片,向賈平凹索書。

賈平凹得知後,當即就給三毛寄去了三本書。僅過了幾個月,三毛在家中自殺。賈平凹還曾自責: “三毛可能沒收到我的書和信,若是收到了,說不定就不自殺了。” 隨後,這位陝西文壇的巨頭寫下了“哭三毛”一文,以作追憶。

三毛自殺的消息傳出後,公衆在震驚之餘更多的是不理解。甚至於,在古繼堂先生的《評說三毛》一書裏,就曾對“三毛自殺”一說提出了五點質疑。

一是如果三毛真的決意自殺,爲什麼還要到醫院治病;二是三毛有過三次自殺未遂的歷史,事後總能樂觀面對;三是當時的環境缺乏自殺的氛圍;四是自殺的方式不足以斃命;五是三毛曾說過,有責任的人沒有死亡的權利。

不過,這種質疑僅是主觀上的推測。以三毛的影響力,事件發生後,若對死因或某一事實存疑,偵辦機構也必然多方收集證據並進行各種的推斷,可最後終究還得以證據說話,如案件在證據不足的情況下,也只能遵循刑事上的“疑罪從無”原則。

醫學角度上,自殺成因包括五大因素,而起主導作用的,是自身因素。畢竟以這種方式結束生命,其選擇權卻在個人。三毛自殺的原因,從她的言行上看,放不下丈夫荷西並非是主因。

丈夫去世任誰都會難過,但是否就是三毛自殺的原因卻是未必。三毛在《三死鳥》一文中寫道: “雖然預知死亡是我喜歡的一種生命結束的方式,可是我仍然不能死,在這個世界上有三個與我個人存亡牢牢相連的人,那便是我的父親、母親還有荷西。如果世界上有他們活着一日,我便不可以死……”。

雖然丈夫已離去,可父母尚在。此外,三毛還曾對外提及自己日後的計劃,要找一個大陸丈夫,主要在大陸度過。而在給賈平凹的信中,還作出了約定,“如果身體不那麼累,也許四、五月可以來西安看您。” 這時的三毛,顯然早已從喪夫之痛中走了出來。

三毛的死因,更像是生活中工作上的各種不如意和自身疾病累積到一定程度後的突然放棄。1989年,三毛不慎從樓梯摔下來,斷了四根肋骨,而斷骨還刺入肺部,手術後沒多久,她便跑到西藏。身體本就虛弱,加上高原反應,被迫住進了拉薩醫院。

著名音樂家王洛賓,曾猜測三毛的自殺可能跟她創作上的枯竭有關。這也說不通,三毛去世時正當紅,兩岸三地有無數的粉絲,即便創作枯竭,她仍有許多未了的心願、承諾需要完成。

三毛去世前,她創作的《滾滾紅塵》獲得臺灣金馬獎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女主角等八項大獎。但不可思議的,是三毛作爲編劇卻未能獲獎。這次打擊,雖不至於是壓倒她的最後一根稻草,但至少該是自殺的誘因。

(本文同時發表於頭條號、百家號、企鵝號,原創作品受平臺法律保護)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