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籠清香四溢的蒸格子

在我的家鄉----張集,素有“不上蒸籠格子不成席”的說法。每逢年關將至,家家戶戶都會忙裏忙外,爲正月拜年、走親訪友備足年貨,尤其是臘月尾聲,正值屠宰土豬的時間,家家戶戶“磨刀霍霍”,宰殺年豬、宴請賓客,自然是少不了的事情,而宴席上的壓軸菜----蒸籠格子,自然也是必不可少的了。

“門兒殺豬子,來屋裏七豬子肉!”(明天殺豬,來家裏喫豬肉)親戚鄰里的一句再樸素不過的宴請,登時讓人聯想到餐桌上那籠熱氣騰騰、五里飄香的蒸籠格子,尤其在農村,無論是“六蒸六扣”亦或是“十大碗”,蒸籠格子似乎都是宴飲高潮時的點睛之筆,成爲餐桌上一道地地道道的“硬菜”。家鄉人稱之爲“硬菜”,依我看來,理由不外乎以下三點:其一,“硬”相對於“軟”而言,硬菜耐飽,能讓客人飽腹,菜好不好是一回事,首先得喫飽,畢竟民以食爲天嘛;其二,“硬”往往意味着隆重、豐盛,代表着主人豪爽大方、宴飲有禮,彰顯主人待客之道;其三,“硬”代表着“真功夫”,沒有真材實料,沒有蒸的功夫,是無論如何也調製不出這道佳餚美味的。

早餐畢,做東的主人家便開始忙活一天的飯菜。“男主外、女主內”,男主人一早就把屋內收拾地一塵不染,擺好桌椅板凳,放好瓜子糖豆,待“嘉賓”一到,遞煙、斟茶、倒水,招呼客人搓麻將、鬥地主、聊家常,拉開了宴飲的序幕;女主人則往往成爲掌勺大廚,爲即將開席的一桌美味大顯身手。把涼菜切好、裝盤,備好調料,將主菜分類,切碎、上碟、擺盤,調製油鹽姜蒜醬,緊接着騰出手來“上演”一回“格子戲”,這“戲具”便是那圓形的格子。可別小瞧這些貌不起眼的竹格子,竹格子層層相疊,環環緊扣,既能保持一定的空間透氣性,又能防止蒸汽倒流,而且竹子在高溫條件下散發出清幽的香氣,香氣裹挾着水汽一同浸入、浸透、浸熟格內的食物,使得蒸熟的食物不僅保持其原汁原味,而且還蘊含淡淡的竹香味,讓食物更加清香撲鼻、香味四溢。

格內的食物也頗爲講究,這內置的食材是如何搭配呢?“肉、薯、菜”缺一不可也!女主人照例上演自己的拿手好“戲”----“一蒸三味”。所謂“三味”,便是那內置的食材----豬肉、薯類、蔬菜。豬肉,當選上好的肥瘦相間、寬厚適宜的五花肉置於上層兩側,碼成圓形,中間放排骨,均以碎米麪、調製醬拌之。蒸汽在高溫下升騰聚集,上層壓強高,肥肉遇熱易化,瘦肉久煮不柴,其含有的蛋白質、脂肪酸、維生素等營養容易吸收;薯類,一般選擇富含纖維素的紅薯,與五花肉夾雜相間、片片相鄰;蔬菜,根據季節一般選用時令大青菜,切碎,碼整齊作爲墊底,由於清蒸時熱氣上溢,下層壓強小,且青菜易熟,遇熱後與上層肉汁、米麪容易混合均勻,營養均衡不易流失。調料、刀工、拌醬、上格、碼放,這倒頗費一番功夫。所有準備就緒,劈柴生火,柴火在竈膛內熊熊燃燒,火焰四射,不一會兒就將鍋內水燒得滾燙。蓋蓋、下鍋、大火勻蒸,“三味”在蒸汽的燻蒸下悄無聲色地演繹着各自的“傳奇”:蒸汽在大火的催促下自下而上湧泄而出,自籠底而上,迅速與青菜相擁、相融、相合,一撮撮被切得零碎的青菜葉在水汽的侵襲下變得溼軟、粘稠,上層疏密相間的五花肉與紅薯在蒸汽的侵蒸下親熱得不亦樂乎。

蒸畢,揭蓋,但見一股濃濃的白煙兒伴隨着淡淡的清香迎面撲鼻而來:一片片五花肉被清香的水汽燻蒸得紅透了臉,夾雜的紅薯一個個探出黃澄澄的小腦袋,你擁我簇,吮吸了甜美的肉汁笑開了顏,成撮零碎的青菜葉子一轉眼變得羞答答的,吸足了油脂變得軟綿綿的,被蒸得恰到好處,黃的、紅的、橙的、青的、綠的,顏色各異、色彩斑斕、五彩紛呈,一副副精氣十足的好模樣。

不等女主人就桌,男主人和賓客們早已圍桌先“噶試”(喫飯)了。客人們正喫得盡興,好客的女主人雙手端來熱氣騰騰的“蒸籠格子”,笑靨相迎、吆喝一聲“好!圓拉席!沒得麼事菜的,隨意思拈達七唦!”(沒做什麼好菜,隨便喫吧!)衆賓客迴應道:“弄達一桌子菜,倆嘎還說沒弄麼事菜!”(做了一桌的好菜,您還說沒做什麼菜),話未落,頓時一齊將目光移至熱氣環溢四周的“蒸籠格子”。觥籌交錯之間,推杯換盞之際,等待良久的賓客們早已迫不及待地站起身,或挑一筷頭正冒着熱氣的紅裏透亮的五花肉,放入脣邊小咬一口,肥的、瘦的一齊在口中翻滾、迴盪、消融,一溜煙兒下肚,“恩,這肉搞得哈!”(這肉好喫),緊接着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將剩下的大半塊吞入“虎口”,撐得兩腮鼓鼓的;或夾一塊紅薯入口,細細地咬着,慢慢地品着,甜滋滋的一轉眼變成滑溜溜的;或挑一筷頭蒸菜幾乎不加咀嚼便“滋溜”下肚,不覺間,菜葉的純香伴隨着肉汁的鮮香和竹的清香一齊勾引住人的味蕾,令人無法抵擋,慢慢地墜入“三味”構築的“食色陷阱”裏。吃了還想夾,夾了還想喫,且喫且夾,且夾且喫,停不住手腳!呷一口小酒,酒香而清烈,醇香入口,香氣迴腸,噝----輕籲一口氣,一腔的暖意隨即化作舒心的愜意掛滿嘴稍,倦意和愁煩早已一股腦兒被拋到九霄雲外,眼前唯有這美酒與美食不可辜負!

“多西倆嘎達!”(感謝您招待)----醉容滿面的賓客們你攙我扶、踉踉蹌蹌,臨行時仍不忘對主人的熱情好客及美酒佳餚表達謝意。主人紅光滿面,笑容可掬,應聲道“倆嘎衝緩點兒!倆嘎細點走啊!”(您慢走!)目送良久,欣然而歸!

清代文學家、美食家袁枚在其著作《隨園食單》中這樣描述“粉蒸肉”:“用精肥參半之肉,炒米粉黃色,拌麪醬蒸之,下用白菜作墊,熟時不但肉美,菜亦美。以不見水,故味獨全。”沿襲至今的佳餚----“蒸籠格子”,其烹飪之法於此可得知一二。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