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根圓通章(第五講5)淨空法師

        要想真修就要記住灌頂大師講的話,一門深入。

        一生就守一門,守住一個方法,守一門。在行門裏面,如果你一門沒有成就,最好不要涉獵其它法門。譬如像我現在修唸佛,我念佛沒到功夫成片,不要三心二意,去學禪,又要學密,最後一門都沒成就。你要在一門上有成就,你看智者大師,到觀行位了,就是功夫成片,這是有成就。功夫成片就可以自在往生,想什麼時候去就什麼時候去,那一心不亂更不必說了。

        研教亦復如是,初學的人,解門比行門更重要。江味農居士的《金剛經講義》,他說的很清楚,初學的人解比行更重要,這也正說明了,釋迦摩尼佛住世的時候,四十九年,天天在那裏講解。我們去找《大藏經》,找遍了,沒有看到,釋迦摩尼佛在哪個時候領導大衆去打佛七,也沒有交代那些弟子們集合起來,打個禪七,沒有,我們來做個法會,打個普佛,有沒有?也沒有。我們在《大藏經》裏面發現的就是,天天在講經說法,把理論方法告訴大家,修行是你自己的事情,所以以前,這個修行都是個人乾的,沒有大家集體一塊兒的。

        集體在一起共修,是我們中國人提倡的,提倡人是百丈禪師,馬祖道一和尚,馬祖建叢林,百丈立清規。建叢林,大家統統住在一起,在一塊兒共修,所以這個共修制度是我們中國人提倡的。六祖大師在世的時候都沒有共修,六祖的徒孫,大概是第八代,我們在《壇經》裏面都讀到,馬祖的師傅懷讓,懷讓的師傅就是六祖。

        博學多聞是有條件的,根本智現前之後纔有資格博學多聞,所以在解門裏面,也是要專一,也是要專一一個老師,跟一個老師學。學一部經,學來學去,學了很多年,又不開悟,枯燥無味,厭倦了,這就是沒有耐心,所以我纔不得已鼓勵大家,你去找一個老師。今天不知誰是有成就的人,找古人,爲古大德的私淑弟子,一樣成就。

      蕅益大師,他就學蓮池大師,蕅益大師學佛的時候,蓮池大師已經圓寂了,他對蓮池大師非常崇拜。蓮池大師不在世了,蓮池大師的著作在世間,一直到今天,還保留在世間,《藏經》裏頭有蓮池大師的全集,現在還有《蓮池大師全集》的單行本。蕅益大師就是以他這個《全集》作爲他研究的範圍,他守一,守一家之言,他成功了。我們爲什麼不能學習?一些佛學院裏,我都勸告他們,你們辦佛學院,所有課程裏頭,守一家之言,古德的,大家所景仰的,蓮池大師的或者蕅益大師的。用蕅益的就用《蕅益大師全集》 用蓮池的就用《蓮池大師全集》,不要兩個同時搞,同時搞不行,那你就是走兩條路,近代的像《圓瑛法師全集》,內容相當豐富,作爲一個佛學院三四年級的教材足夠了。

        守一家之言,這樣下個五年到十年的功夫,你纔有根底,觀智的根底,才能從名字位中提升到觀行位。這是個辦法,否則你搞一輩子都在名字位中,你二六時中提不起觀照。你要提的起觀照,你的心是清淨的,如果你這個心裏面長生煩惱,那你就沒有觀照的功夫,若有觀照的功夫,決定不生煩惱,心是清淨的。

        如果你要到相似位中的時候,不但心是清淨的,還常生智慧。這個地方雖然不生智慧,但也不生煩惱。心清淨有這種能力,不管什麼境界,心都是清淨的,這真正叫斷煩惱,斷煩惱就了生死。 六道輪迴推動的力量就是煩惱,煩惱障斷了,六道輪迴就超越了。

        前面講,超色陰,超劫濁。這個時候,這個力量漸漸加深,智慧當然也是漸漸增長,所以說如是漸增,增到一個相當的程度,聞所聞盡。外面這個塵不染,決定不分別不執着了,但是內裏面,還沒有到完全清淨,所以這個功夫是講的內功。前面一句,動靜二相瞭然不生,是講外境,先斷外境,於外境上不起分別,不起執着,不起心動念,就是了然不生。這個功夫成熟之後,再加深,做什麼?內功,這個內心更求其清淨。

          這個聞所聞盡,能聞與所聞都盡了,這個在五陰裏面,功夫又增進一層,破受陰,破見濁。色受想行識中破受陰,五濁裏破見濁,這個都是連帶關係,見濁破了受陰就破了,受陰破了見濁就破了,這個時候就是教中所講的分別俱生我執。到這個時候才斷,這個就證得了人我空,相當於小乘阿羅漢的地位,在我們唸佛法門裏面講,這是初得事一心不亂。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