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根圆通章(第五讲5)净空法师

        要想真修就要记住灌顶大师讲的话,一门深入。

        一生就守一门,守住一个方法,守一门。在行门里面,如果你一门没有成就,最好不要涉猎其它法门。譬如像我现在修念佛,我念佛没到功夫成片,不要三心二意,去学禅,又要学密,最后一门都没成就。你要在一门上有成就,你看智者大师,到观行位了,就是功夫成片,这是有成就。功夫成片就可以自在往生,想什么时候去就什么时候去,那一心不乱更不必说了。

        研教亦复如是,初学的人,解门比行门更重要。江味农居士的《金刚经讲义》,他说的很清楚,初学的人解比行更重要,这也正说明了,释迦摩尼佛住世的时候,四十九年,天天在那里讲解。我们去找《大藏经》,找遍了,没有看到,释迦摩尼佛在哪个时候领导大众去打佛七,也没有交代那些弟子们集合起来,打个禅七,没有,我们来做个法会,打个普佛,有没有?也没有。我们在《大藏经》里面发现的就是,天天在讲经说法,把理论方法告诉大家,修行是你自己的事情,所以以前,这个修行都是个人干的,没有大家集体一块儿的。

        集体在一起共修,是我们中国人提倡的,提倡人是百丈禅师,马祖道一和尚,马祖建丛林,百丈立清规。建丛林,大家统统住在一起,在一块儿共修,所以这个共修制度是我们中国人提倡的。六祖大师在世的时候都没有共修,六祖的徒孙,大概是第八代,我们在《坛经》里面都读到,马祖的师傅怀让,怀让的师傅就是六祖。

        博学多闻是有条件的,根本智现前之后才有资格博学多闻,所以在解门里面,也是要专一,也是要专一一个老师,跟一个老师学。学一部经,学来学去,学了很多年,又不开悟,枯燥无味,厌倦了,这就是没有耐心,所以我才不得已鼓励大家,你去找一个老师。今天不知谁是有成就的人,找古人,为古大德的私淑弟子,一样成就。

      蕅益大师,他就学莲池大师,蕅益大师学佛的时候,莲池大师已经圆寂了,他对莲池大师非常崇拜。莲池大师不在世了,莲池大师的著作在世间,一直到今天,还保留在世间,《藏经》里头有莲池大师的全集,现在还有《莲池大师全集》的单行本。蕅益大师就是以他这个《全集》作为他研究的范围,他守一,守一家之言,他成功了。我们为什么不能学习?一些佛学院里,我都劝告他们,你们办佛学院,所有课程里头,守一家之言,古德的,大家所景仰的,莲池大师的或者蕅益大师的。用蕅益的就用《蕅益大师全集》 用莲池的就用《莲池大师全集》,不要两个同时搞,同时搞不行,那你就是走两条路,近代的像《圆瑛法师全集》,内容相当丰富,作为一个佛学院三四年级的教材足够了。

        守一家之言,这样下个五年到十年的功夫,你才有根底,观智的根底,才能从名字位中提升到观行位。这是个办法,否则你搞一辈子都在名字位中,你二六时中提不起观照。你要提的起观照,你的心是清净的,如果你这个心里面长生烦恼,那你就没有观照的功夫,若有观照的功夫,决定不生烦恼,心是清净的。

        如果你要到相似位中的时候,不但心是清净的,还常生智慧。这个地方虽然不生智慧,但也不生烦恼。心清净有这种能力,不管什么境界,心都是清净的,这真正叫断烦恼,断烦恼就了生死。 六道轮回推动的力量就是烦恼,烦恼障断了,六道轮回就超越了。

        前面讲,超色阴,超劫浊。这个时候,这个力量渐渐加深,智慧当然也是渐渐增长,所以说如是渐增,增到一个相当的程度,闻所闻尽。外面这个尘不染,决定不分别不执着了,但是内里面,还没有到完全清净,所以这个功夫是讲的内功。前面一句,动静二相了然不生,是讲外境,先断外境,于外境上不起分别,不起执着,不起心动念,就是了然不生。这个功夫成熟之后,再加深,做什么?内功,这个内心更求其清净。

          这个闻所闻尽,能闻与所闻都尽了,这个在五阴里面,功夫又增进一层,破受阴,破见浊。色受想行识中破受阴,五浊里破见浊,这个都是连带关系,见浊破了受阴就破了,受阴破了见浊就破了,这个时候就是教中所讲的分别俱生我执。到这个时候才断,这个就证得了人我空,相当于小乘阿罗汉的地位,在我们念佛法门里面讲,这是初得事一心不乱。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