咦,經濟學中也有人性與哲學

時間:2020年12月17日

❤️原創——經濟學中的人性與哲學

近日看《65571長河浪花》中“教授博導---胡修林”章節時,這句話讓我印象深刻,“我卻認爲,學習的祕訣不是方法而是理解,不光是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所謂理解,就是用唯物主義哲學、數學和基本物理定律解釋問題的內在機理。要知道,社會的進步本質上靠的是原始創新。”

忽然意識到,與數學、物理一樣,我正在學習的經濟學也可達到哲學的範疇,且具有實踐意義。下面就與大家分享幾個~

1、理性人假設

經濟學中幾乎所有理論都有一個假設前提:每一個從事經濟活動的人都是利己的,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的。大四時曾跟着網課老師學習了宏觀經濟學,當時就徹底愛上了!自利不是自私,在不損人的前提下追求個人利益,這個過程反而會更有效的推動集體的利益,真的很奇妙!

財務管理老師,當年在江北嘴看一眼就拿下一套房子,現在已然盆滿鉢滿。這種魄力相當佩服呀!課上,她笑着說“今年的股市還是可以賺點小錢的,只要你不亂操作、不貪心,隨隨便便賺點錢很容易的······”自己領悟,哈哈哈哈。其實,瞭解些許股市的知識也未嘗不可,知曉巴菲特爲什麼如此牛逼,增長自己的財商等,各取所需唄。

比如我總是不遺餘力地寵愛自己,想着法逗自己開心:心情低落時去買好看的鮮花和零食取悅自己;一旦發現身體疲累難以承受歐就迅速調整工作安排;定期散心和不定時運動、閱讀。我總對親朋好友說,只有我好了,才能對你們更好!的確如此,只有我擁有好心情時,才能給身邊親近的人營造更溫暖和諧的氛圍呀。這可不是自私,照顧好自己,本來就是對家人的責任!先愛自己,然後才能更好地愛他人!

2、囚徒困境與博弈論

我們每個選擇都是基於別人的選擇所傳遞出的信息做出的,在動態博弈中達到力量均衡,這一點在人際關係親疏和交往中無比適用!在這一點上,我是一個堅如磐石的踐行者。

《論語·憲問》中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這裏的“以直報怨,以德報德”,就是典型的博弈:通過第一次的選擇來最快速度認識一個人,並且快速判斷自己的應對方式,這也是最低成本認識一個人的方式——從每次選擇中讀取有效信息。

一言以蔽之,“你教會別人如何對待你,別人也教會了你如何對待他們”。

3、邊際效應遞減規律

邊際效應過了某個極限點後會往下走,就好像購物、飲食、健康、工作,都講究剛剛好,凡事過猶不及,過了那個點,幸福感的提升就會越來越緩慢了,然後就覺得,好沒意思~

之前看一本講甜品的書,說提拉米蘇的點睛之筆是那一點點朗姆酒,只能那麼一點點,多一點少一點都是不行的,風味會大打折扣,真是事事皆學問!

邊際效益遞減的定義:隨着消費量的增加,等量的消費品帶來的滿足感會越來越小。

說的專業些,就是在一定時間內,隨着消費者對魔偶中商品消費量的增加,消費者從該商品連續增加的每一消費單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將會遞減。

這個道理小豬麥兜也早就說過:“火雞的味道在將要喫和第一口之間已經達到了高潮。後來,只是因爲開始吃了也就喫不下去了。”

這麼一聽,經濟學是不是還挺有意思的?

原來經濟學可以離生活很近,看淺顯易懂的小故事,快速消化高深的道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