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愛的教育的兩個故事。

      現在大多數人都在打探愛的教育,但愛的教育怎麼做沒有幾個人真正知道,尤其是父母,要麼是溺愛,要麼是打着愛的名義在“摧殘”孩子,有些老師往往會被淘氣的孩子氣得半死,很多時候好的教育不是體現在本身乖巧懂事得孩子身上,而是如何讓調皮的、犯錯的孩子迴歸纔是最重要的。好的批評,應該是啓發、引導、喚醒。重要的是喚醒孩子的內在心靈,引導孩子自己去思考與反省,從而自覺地改正自己的行爲。否則,孩子的錯誤行爲還是會像草一樣,“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這兩天在這邊再次聽到兩則關於愛的教育,啓發很大:

一、陶行知的四塊糖。

     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與4顆糖的故事,點醒了很多不懂批評的家長:陶行知先生在擔任一所小學的校長時,看到一個男孩子用泥塊砸同學,當即制止了他,並要他一會到校長辦公室去。當陶行知回到辦公室,發現男孩已經早他一步到了。陶行知沒有批評他,而是送了一塊糖給他,說:“這是獎給你的,因爲你按時來到這裏,而我卻遲到了。”接着,陶行知又從口袋裏掏出一塊糖給他,說:“這塊糖也是獎給你的,我不讓你再打人時,你立即住手了,說明你很尊重我。”男孩迷惑不解地接過了糖。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塊糖,說:“據我瞭解,你用泥塊砸那些男生,是因爲他們不守遊戲規則,欺負女生,說明你很有正義感,有跟壞人鬥爭的勇氣,所以我再獎勵你一顆。”這時,男孩感動地哭了:“校長,你打我兩下吧!我錯了,我砸的不是壞人,而是自己的同學呀。”陶行知滿意地笑了,他隨即掏出第四塊糖,遞給男孩:“爲你正確地認識錯誤,我再獎給你一塊糖。”待他接過糖,陶行知說:“我的糖發完了,我們的談話也該結束了。”整個過程沒有一句批評的話語,卻達到了比批評、打罵強百倍的效果,體現了批評的藝術。用溫和的力量,在保護孩子自尊與脆弱心靈的同時,喚醒了孩子內在的自省能力。

二、列寧和男孩

         這個故事源於今天在吳門教育集團滄浪區第三實驗小學聽的一節課《灰雀》,我今天不從評課的角度有一年冬天,列寧在郊外養病。他每天到公園散步。公園裏有一棵高大的白樺樹,樹上有三隻灰雀:兩隻胸脯是粉紅的,一隻胸脯是深紅的。它們在樹枝間來回跳動,婉轉地歌唱,非常惹人喜愛。列寧每次走到白樺樹下,都要停下來,仰望這三隻歡快的灰雀,還經常給它們帶來麪包渣和穀粒。 一天,列寧又來到公園,走到白樺樹下,發現那隻胸脯深紅的灰雀不見了。他在周圍的樹林中找遍了,也沒有找到。 這時,列寧看見一個小男孩,就問:“孩子,你看見過一隻深紅色胸脯的灰雀嗎?” 男孩說:“沒……我沒看見。” 列寧說:“一定是飛走了或者是凍死了。天氣嚴寒,它怕冷。” 那個男孩本來想告訴列寧灰雀沒有死,但又不敢講。 列寧自言自語地說:“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飛不回來了。” 男孩看看列寧,說:“會飛回來的,一定會飛回來的。它還活着。” 列寧問:“會飛回來?” “一定會飛回來!”男孩肯定地說。 第二天,列寧來到白樺樹下,果然又看到那隻灰雀歡蹦亂跳地在枝頭歌唱。那個男孩站在白樺樹旁,低着頭。列寧看看男孩,又看看灰雀,微笑着說:“你好!灰雀,昨天你到哪兒去了?” 當然,灰雀沒有告訴列寧昨天它去哪兒了。列寧也沒再問那個男孩,因爲他已經知道,男孩是誠實的。

這兩個故事中沒有批評,但都達到了相應的目的,這就是最好的愛的教育。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