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德剛論中國的現代化運動



我反對胡先生把五四運動當成對“新文化運動”的“政治干擾”這一種看法。相反的,我認爲一個新文化運動的後果,必然是一個新的政治運動,而所謂“新文化運動”,則是近百年來中國整個的“現代化運動”中的一個“階段”(stage)。爲此筆者曾於50年代的末期寫過一篇長文叫作《論中國現代化運動的階段性》(見《海外論壇》1960年1月、2月“創刊號”及第二期)。

就管見所及,近百年來由西洋文明“挑戰”(challenge)而引起的“中國現代化運動”的發展,是一個階段、一個階段向前推進的,直到它能夠向整個西方文明作“反挑戰”(counter-challenge),而達到領導“超西方”(post-Western era)階段的世界文明爲止。

說穿了,這些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層次分明的諸階段之遞嬗,也就是中國現代化運動中的“過關運動”。關雲長如果不能“過五關,斬六將”,何能離開“曹營”? !

近在眼前的80年代中的“民主法治”階段便是另一大關。這一關如果過不掉,我們中國人還配談“向西方文明反挑戰”? !還配談“21世紀是中國世紀”? !

可是這“現代化運動諸階段”,是“後浪推前浪”式的循序前進的。領導這一潮流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政論家,乃至一般知識分子,都應看清時代。“落伍”固然不好,“躐等”同樣是錯!就拿我國抗戰之後那幾年來說罷,那種大兵之後、瘡痍滿目、餓殍載道、處處貪污、遍地文盲的情況,我們哪裏配談什麼“民主憲政”。用一句政治學上的抽象名詞,那時我們民族所真正需要的便是個有效率的“福利專政”(Benevolent Despotism)。如果置政治解紐、天下饑饉於不顧,而去應付一些嘩啦嘩啦的老頭子,和一些無知的洋人,去搞什麼不急之需的“民主憲政”,便是在“現代化運動”上“躐等”了。

反過來也是一樣的。如果一個國家,衣食足,禮義興,經濟起飛,教育普及,那麼“福利專政”就搞不得了。代之而起的必然便是個推動“民主法治”的運動。這是“中國現代化運動”中的一個跑不掉的“階段”,而這一階段現在已經顯出其咄咄逼人之勢了。

胡適之先生是老一輩的“文化學者”(culturist)而不是一位“社會科學家”(social scientist)。他把“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當成兩回事,便是純粹從一個“文化學者的觀點”(culturist approach)出發的。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